400
正文

从“互动仪式链”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

摘要:礼仪教育是高校传授主流观念的一种方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机制,可以将抽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象征符,帮助大学生了解其内涵,提高其教育效果。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讨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更有利于高校礼仪教育的理性探索和应用。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教育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把仪式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对国人进行教育是非常多见的。古时候君主为维护其地位,会举办承袭仪式,祭天仪式等,当期的新时代习总书记曾说过“要重视仪式的作用,让我们开展各色纪念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加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互动仪式链理论是柯林斯为了解释微观际遇中群体互动的作用机制而得出的重要理论,使用此理论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的作应用机制,可以更好的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仪式教育,以应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的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就是将仪式教育的场域与学校结合,大学生作为主体参加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活动,通过外在的仪式制度与规范,延伸出内在的仪式的隐性教育作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关注度和情感能量得到激增和强化,高涨的情绪促使他们内化于心仪式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当前高校存在多种多样的仪式,且每个仪式都蕴涵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是由于多方因素导致仪式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形式化”,以致缩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利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角度探析高校仪式教育的作用机理,并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提出新的构建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运作机制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重心要求是集体关注焦点和情感连带作用,参与主体通过对共同点的关注,能够明显感觉到旁边人的身体和情感的细微变化并由此产生情感连带。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才能产生高程度的情感体验。1、两个或以上的人身体处于同一场域;2、对局外人有明显的限制;3、建立共同的关注对象,彼此传达共同焦点;4、参与主体之间互相交流情感体验。”只有这四个要素综合作用,才会产生最后的群体符号和群体团结感。
1、仪式由互动际遇把抽象的事理具象化为符号
      表演性和象征性是仪式的特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经常利用仪式传递当时的主流意识,作为一种传承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固定的仪式形式和规范去研究某一历史事件。可见,仪式具有叙事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社会的主流价值有目的和计划的展开大学生教育,促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的社会实践性活动。但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具有抽象性单纯的依靠思政理论课为学生传授,不仅学生不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心理。所以,利用仪式的叙事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内容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参加具体的仪式活动可以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而且仪式的规范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从现实的角度看,仪式能够重构历史,有情景再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觉参与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仪式活动灵活的展现出来,如史纲的课程就可以利用仪式重构历史,学生参与仪式互动,就等于经历过一次历史事件。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身体同在也通过学生群体的参加实现了,有共同的关注点,而且彼此之间相互分享体验,也达到了对没有参与仪式的人设置屏障;因此互动仪式发生,主体间的交流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2、仪式由潜移默化的际遇渗透认知
      仪式教育还具备一个重要的价值即:“潜课程”价值。社会学家杰克逊认为“现在的许多规范价值等意识形态都是通过非学术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高校校园仪式就是这种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种。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仪式伴随着他们,每一场仪式都蕴含着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涵价值。仅仅凭借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难契合当下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特征,通过仪式教育这样具有表演性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渗透价值观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同样校园文化也是多元化的,仪式参与主体之间通过肢体和语言等方式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来,同时仪式对主体行为衣服等的统一要求会给他们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得参与主体通过仪式活动,潜移默化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对仪式活动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3、仪式由互动际遇集聚情感
      涂尔干认为“人们是自由的个体,每个人之间的意识通过内部状态的符号就可以相互沟通,如果个体之间建立了沟通,就会形成共同的情操,以此形成一个独特的结果融合在一起”。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也持续有相同的观点即:宏大的社会由微观的互动构成。高校校园仪式就是一个给学生互动的场域,参与主体通过仪式活动已经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层次即情感的共鸣。寓情于景,校园仪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产生提供了情境,仪式中,服饰,音乐,符号等等元素按照原有的要求相结合,每一个元素都被赋予一定的价值内涵,一个充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情境就产生了。参与者在认知其中的教育内容以后,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诉求,主体之间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相互感染,并且通过相互内在的身体和语言感受到彼此的情感,通过情感互动体验形成情感能量。
4、仪式由互动际遇的秩序规范约束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系统的过程有知、情、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意识的事理象征机理,默会认知机理和情感互动机理,教育内容和价值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最后一个程序即督促仪式参与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生活中的行为,践行其价值观。“仪式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因此,校园仪式需要严格规范程序,参与者默会并促使自己的仪式行为庄重,以确保仪式的顺利演进。校园仪式的规章制度背后以一套固定的模式,仪式及其重视规律,秩序和形式,仪式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秩序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影响。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教育属于微观情境互动,然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部社会成员。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参与互动仪式,不仅认同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还会主动在社会中传播,以此多个群体在不同的仪式中互动,就形成互动仪式链。
二、仪式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而仪式通过其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形式展示校园的精神,因此是高校常用的一种育人方式。“仪式教育是指教育过程中应用传统文化规定的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一套方式有目的和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仪式,化抽象为具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因此仪式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同样重要的价值。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指,在微观际遇中主体互动构成微型互动结构,当介入的人增加,这些互动就会在时间空间上面延伸,由此构成宏观的社会情境互动。因此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也分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
       微观维度的价值。微观维度的仪式教育之积极效用,主要体现在参与者和高校上。第一、高校校园仪式属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丰硕的内容,把抽象的教育内容表现于具体的活动中,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认知获得了提升,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体会,并且也有利于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第二、仪式教育本身必然是具备规则的。高校仪式教育蕴含着学校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荣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学生的思想;而且仪式活动对于参与者外形,动作都会有固定的要求,通过这些外在的符号,不仅区别出集体与非集体成员,而且还会引导规范参与者的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良好形成互动仪式链结果,产生规范人们言行的道德标准。第三、发生群体团结感是柯林斯互动仪式链良好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主张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仪式教育通过具体的情感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式,大学生在仪式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身体同在,有共同的焦点,可以彼此共享情感体验,通过节奏连带进行反馈强化”深入的感受到群体的团结感,尊敬仪式活动产生的群体符号,保护并传播群体中的价值观。所以仪式教育不局限于大学生产生对高校,对国家的归属感,还在于通过仪式教育建造的共同体维护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宏观维度的价值。柯林斯认为“单独的互动仪式是一个情感变压器,把情感作为输入部分,然后把它们变成输出的其他情感。短期情感以情感能量的方式随着主体从一个际遇到另一个际遇,跨越情境,用潜在的群体共鸣,逐步建立互动仪式链”。他认为微观情境互动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元素,因此从宏观维度考虑仪式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首先,仪式本身具备社会传承的效用。从古代统治者利用祭天仪式等维护统治,到束脩礼、释菜礼等有很多传统的仪式值得我们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既是对我国当前时事政治的宣传教育,还是对我国历史的教育,重构历史,听过叙事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符号,再通过学生的互动传递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网络大数据时代,不仅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途径渠道,而且他们还受到多元信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仪式教育,宣传带有国家符号,政治符号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他们区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加强了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其次,高校目前担负的责任就是将受教育者个体向社会化的转向,通过重复不段的仪式活动如:各类纪念仪式,校园庆典活动,多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观念,加强教育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加其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其次选择性的借鉴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仪式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最后,互动仪式链的微观层面的结果是群体道德感的形成,高校通过仪式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维持微观情境中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的认可,产生群体道德感;之后大学生会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团结感,开始自己的下一个际遇产生互动仪式链,最终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缓和矛盾消除冲突,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结论
纵观古今,礼仪教育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内容作为具体的符号,通过互动的仪式环境传递,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礼仪教育中,可以具体、合理地阐释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更有利于落实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Philip W.Jackson.Life in Classrooms:Reissu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M].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and London, 1990.
[4]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5]王小凤.仪式教育改革之路[J].中国德育, 2012 (15) :1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从“互动仪式链”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
摘要:礼仪教育是高校传授主流观念的一种方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机制,可以将抽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象征符,帮助大学生了解其内涵,提高其教育效果。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讨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更有利于高校礼仪教育的理性探索和应用。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教育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把仪式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对国人进行教育是非常多见的。古时候君主为维护其地位,会举办承袭仪式,祭天仪式等,当期的新时代习总书记曾说过“要重视仪式的作用,让我们开展各色纪念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加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互动仪式链理论是柯林斯为了解释微观际遇中群体互动的作用机制而得出的重要理论,使用此理论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的作应用机制,可以更好的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仪式教育,以应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的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就是将仪式教育的场域与学校结合,大学生作为主体参加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活动,通过外在的仪式制度与规范,延伸出内在的仪式的隐性教育作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关注度和情感能量得到激增和强化,高涨的情绪促使他们内化于心仪式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当前高校存在多种多样的仪式,且每个仪式都蕴涵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是由于多方因素导致仪式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形式化”,以致缩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利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角度探析高校仪式教育的作用机理,并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提出新的构建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运作机制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重心要求是集体关注焦点和情感连带作用,参与主体通过对共同点的关注,能够明显感觉到旁边人的身体和情感的细微变化并由此产生情感连带。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才能产生高程度的情感体验。1、两个或以上的人身体处于同一场域;2、对局外人有明显的限制;3、建立共同的关注对象,彼此传达共同焦点;4、参与主体之间互相交流情感体验。”只有这四个要素综合作用,才会产生最后的群体符号和群体团结感。
1、仪式由互动际遇把抽象的事理具象化为符号
      表演性和象征性是仪式的特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经常利用仪式传递当时的主流意识,作为一种传承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固定的仪式形式和规范去研究某一历史事件。可见,仪式具有叙事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社会的主流价值有目的和计划的展开大学生教育,促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的社会实践性活动。但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具有抽象性单纯的依靠思政理论课为学生传授,不仅学生不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心理。所以,利用仪式的叙事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内容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参加具体的仪式活动可以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而且仪式的规范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从现实的角度看,仪式能够重构历史,有情景再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觉参与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仪式活动灵活的展现出来,如史纲的课程就可以利用仪式重构历史,学生参与仪式互动,就等于经历过一次历史事件。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身体同在也通过学生群体的参加实现了,有共同的关注点,而且彼此之间相互分享体验,也达到了对没有参与仪式的人设置屏障;因此互动仪式发生,主体间的交流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2、仪式由潜移默化的际遇渗透认知
      仪式教育还具备一个重要的价值即:“潜课程”价值。社会学家杰克逊认为“现在的许多规范价值等意识形态都是通过非学术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高校校园仪式就是这种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种。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仪式伴随着他们,每一场仪式都蕴含着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涵价值。仅仅凭借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难契合当下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特征,通过仪式教育这样具有表演性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渗透价值观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同样校园文化也是多元化的,仪式参与主体之间通过肢体和语言等方式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来,同时仪式对主体行为衣服等的统一要求会给他们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得参与主体通过仪式活动,潜移默化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对仪式活动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3、仪式由互动际遇集聚情感
      涂尔干认为“人们是自由的个体,每个人之间的意识通过内部状态的符号就可以相互沟通,如果个体之间建立了沟通,就会形成共同的情操,以此形成一个独特的结果融合在一起”。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也持续有相同的观点即:宏大的社会由微观的互动构成。高校校园仪式就是一个给学生互动的场域,参与主体通过仪式活动已经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层次即情感的共鸣。寓情于景,校园仪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产生提供了情境,仪式中,服饰,音乐,符号等等元素按照原有的要求相结合,每一个元素都被赋予一定的价值内涵,一个充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情境就产生了。参与者在认知其中的教育内容以后,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诉求,主体之间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相互感染,并且通过相互内在的身体和语言感受到彼此的情感,通过情感互动体验形成情感能量。
4、仪式由互动际遇的秩序规范约束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系统的过程有知、情、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意识的事理象征机理,默会认知机理和情感互动机理,教育内容和价值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最后一个程序即督促仪式参与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生活中的行为,践行其价值观。“仪式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因此,校园仪式需要严格规范程序,参与者默会并促使自己的仪式行为庄重,以确保仪式的顺利演进。校园仪式的规章制度背后以一套固定的模式,仪式及其重视规律,秩序和形式,仪式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秩序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影响。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教育属于微观情境互动,然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部社会成员。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参与互动仪式,不仅认同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还会主动在社会中传播,以此多个群体在不同的仪式中互动,就形成互动仪式链。
二、仪式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而仪式通过其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形式展示校园的精神,因此是高校常用的一种育人方式。“仪式教育是指教育过程中应用传统文化规定的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一套方式有目的和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仪式,化抽象为具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因此仪式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同样重要的价值。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指,在微观际遇中主体互动构成微型互动结构,当介入的人增加,这些互动就会在时间空间上面延伸,由此构成宏观的社会情境互动。因此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也分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
       微观维度的价值。微观维度的仪式教育之积极效用,主要体现在参与者和高校上。第一、高校校园仪式属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丰硕的内容,把抽象的教育内容表现于具体的活动中,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认知获得了提升,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体会,并且也有利于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第二、仪式教育本身必然是具备规则的。高校仪式教育蕴含着学校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荣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学生的思想;而且仪式活动对于参与者外形,动作都会有固定的要求,通过这些外在的符号,不仅区别出集体与非集体成员,而且还会引导规范参与者的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良好形成互动仪式链结果,产生规范人们言行的道德标准。第三、发生群体团结感是柯林斯互动仪式链良好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主张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仪式教育通过具体的情感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式,大学生在仪式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身体同在,有共同的焦点,可以彼此共享情感体验,通过节奏连带进行反馈强化”深入的感受到群体的团结感,尊敬仪式活动产生的群体符号,保护并传播群体中的价值观。所以仪式教育不局限于大学生产生对高校,对国家的归属感,还在于通过仪式教育建造的共同体维护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宏观维度的价值。柯林斯认为“单独的互动仪式是一个情感变压器,把情感作为输入部分,然后把它们变成输出的其他情感。短期情感以情感能量的方式随着主体从一个际遇到另一个际遇,跨越情境,用潜在的群体共鸣,逐步建立互动仪式链”。他认为微观情境互动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元素,因此从宏观维度考虑仪式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首先,仪式本身具备社会传承的效用。从古代统治者利用祭天仪式等维护统治,到束脩礼、释菜礼等有很多传统的仪式值得我们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既是对我国当前时事政治的宣传教育,还是对我国历史的教育,重构历史,听过叙事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符号,再通过学生的互动传递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网络大数据时代,不仅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途径渠道,而且他们还受到多元信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仪式教育,宣传带有国家符号,政治符号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他们区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加强了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其次,高校目前担负的责任就是将受教育者个体向社会化的转向,通过重复不段的仪式活动如:各类纪念仪式,校园庆典活动,多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观念,加强教育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加其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其次选择性的借鉴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仪式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最后,互动仪式链的微观层面的结果是群体道德感的形成,高校通过仪式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维持微观情境中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的认可,产生群体道德感;之后大学生会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团结感,开始自己的下一个际遇产生互动仪式链,最终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缓和矛盾消除冲突,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结论
纵观古今,礼仪教育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内容作为具体的符号,通过互动的仪式环境传递,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礼仪教育中,可以具体、合理地阐释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更有利于落实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Philip W.Jackson.Life in Classrooms:Reissu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M].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and London, 1990.
[4]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5]王小凤.仪式教育改革之路[J].中国德育, 2012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