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智慧教育的缘起、挑战与发展路向追问

[摘要]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强势介入教育  , 对现有教育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 , 如何构建适应时代的 ” 技术+教育” 的智慧教育形态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研究构建了"源由— 诉求—困境— 路向"的逻辑研究思路, 即首先分析了智慧教育的缘起与当下实践; 其次, 基千智慧教育场域, 揭示了其理念内涵的实质 ; 再次, 归纳总结了当前智慧教育面临“理论占位”与“学科缺位”、 “ 借鉴为主” 与“创新不够" 遭遇 ” 技术绑架” 与“智慧思考不足" 的现实冲突与困境; 最后, 从教育系统视角的观照下, 提出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向, 即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构建, 学习内容的需求化供给 , 学习方式的服务式供给, 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架构及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因此 , 智慧教育不可能脱离科技发展的现实与教育本质的需求去完成教育使命与改革,应努力实现技术属性与教育属性  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智慧教育; 服务支持; 挑战; 发展路向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强势介入教育 , 并由此推动的一系列基千“互联网+” 及“+互联网” 的智慧教育理念思考, 基千 STEM 教育、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等教育实践尝试,基千技术、方法、模式、策略教育反思等,对现有的教育形态带来了巨大 冲击, 毋庸置疑, 智慧时代的开启必然催生出与之匹配的教育形态 , 原有适应工业化时代的“ 标准化”“ 统一式”“ 追求效率” 的教育形态必须革新以适应智慧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智慧教育形态。然而, 智慧教育究竟是什么样态? 其付诸时代的教育理念内涵又是 什么? 会将教育形态的构成引向何处?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急需正视与亟待寻思的问题。
一、源由: 智慧教育的缘起与实践
       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在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也在不断寻找与调整 自身的功能与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这是时代赋予人类与教育的现实命题,必须 予以正视。思忖当下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 未来教育的几个显著特征应该是,教育环境更为开放、共享,教育内容更为个性化、多元性;教育方式更为彰显“ 以人为本”, 不仅需要关注人类知识与技能的传承 , 更需要呵护学习者的心灵与幸福; 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平等、更为公平、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的  可能提供境脉。
以“信息化” 为显著特征的智慧时代需要智慧教育的引领与支撑。美国白宫早在 2016年颁布的《 Pr 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为入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The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 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 )的文件中多次提及实施智能教育提升入才培养质量 ;  新加坡启动的“智慧国 2015 " 项目、德国的 " M INT 创造未来“联盟无不将智慧教育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形态与制高点,努力将智 慧教育打造成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重要途径。反观我国, 国务院分别千 2017 年、2019 年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提出要借助信息技术, 大力开展实施智能教育,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体系与形态。构建“五化(即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 身化)“教育体系, 建设“三学(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社会,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诉求。关千智慧教育的起源, 研究者们分为两 大派系:一是可以追溯到 IBM 总裁兼 CEO 彭明盛千 2008 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 的理念口, 二是来源千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思考。以此为契机,“智慧”之花遍千各行各业,与教育的碰撞便 擦出“智慧教育” 的火花。对智慧教育的定义, 学界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概括起来 ,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环境方面( 2  ]13   ](4 ]   ,    主要从学习空间的视角 , 论述学习者对传统意义学习环境延伸的感知与体验,展开对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方式变化的研究。二是从平台与资 源方面( 5 ](6  ](7  ](8  ](9  ](10  ](11 ]112  ] ,侧重千论述学习内容的获取途径与方式的改变 , 为“入入皆学 , 处处可学, 时时能学” 的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形态提供可能与必然 。三是从学习过程的分析与评价方面(   13    ](14    ]115    ]] ,    积极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与监测;利用智能设备,丰富学习手段,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 价。四是服务管理方面( 16     ]117   ]  、以学习体验为基础, 提出扁平化组织管理架构, 更为强调对学习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突出育人本质。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 倍受各国政府与教育部门( 机构)的关注。将其视为教育发展的新路向, 撬动教育改革新利剑。但何为智 慧教育? 智慧教育的组成是什么?内涵是什么? 面临何些挑战?路向何从?唯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弄清楚,才能使得智慧教育成为点燃心智, 启迪聪慧的期待形态, 让其成为突破现有教育瓶颈的一剂良方。
二、诉求: 智慧教育的发展需要
       技术的出现拓宽了教育的思考空间,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实质,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想像的 空间和路径, 异地同步在线教学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 VR/ A R/ M R 拉近了现实与虚拟的距离,资源自适应推荐服务提供了精准化学习服务路径,大数据、入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创 新了个性化的教 育模式, 延伸了因材施教的宽 度。智慧时代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支撑, 需要我们增强教育的使命感与 责任感, 汇集各方智慧, 形成发展共识与改革合力。值得一 提的是, 教育的“农业”属性,注定了技术之千教育的“慢热性”,绝非像交通、医疗、金融等“工 业“那般因技术带来的“ 显著性” 而被人们广为认同与使用 。深思教育, 理应用智慧的思维创新教育形态, 营造开放共享、灵活多元、生机勃勃的未来教育样态, 用智慧的手段扩大教育服务与供给,提供科学管理与智能评价,进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贴切的教育。让教 育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智慧乐园 (  18   ] ,而非知识加工域所。因此,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智慧“ 元素的注入。
(一)更为注重 ” 以人为本” 的生态学习环境
突破传统教育环境中单一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理解,构建以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学习环境, 更需坚守“ 以人为本” 的内涵与实质( 19  ] ,架构以“ 社会— 学校—家庭“ 共同参与的 三位一体育入环境机制, 增强学习环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功能 。
(二)更为突出“智慧赋能” 的教师支持服务
       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迷航”、 “信息过载“、 “ 信息伦理道德” 等现实间题, 一度让单纯的”技术赋能”的教育服务饱受诉病,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形态并未真正形成。智慧教育需要充满“知识”、 “ 情感”“ 交互” 等功能的“ 教师支持服务+技术” 的“智慧赋能”的教育样态。
(三)更为彰显“ 人的发展 ” 的科学评价体系
       入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那么, 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应该能够支持学习过程的全面诊断与评估, 真实而又全面地揭示出“实然”状态下的“应然”之因,支持人的差异化、个性化、全面健  康发展。
因此,透视现有智慧教育研究的本质与发 展,其主要涉猎与涵盖了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组织管理及评价形式等方面 , 欲探讨智慧教育的发展路由, 揭示其可行之径, 必须将之置千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发展对教育和学习者需求的大背景、大环境、大格局,下  以大视野审视之。一定是有别千工业化时代的教育 , 需要彰显教育的本质回归, 促进人的自然成长、尊重入、发展人、人之为人,而非“造物”活动。让教育成为真正点燃生命、开启  智慧、追求希望和实现梦想的活动。
三、困境:智慧教育面临的挑战
       智慧教育源千教育信息化 ,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必然形态 , 它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形态外在体现, 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内在彰显。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意识与 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智慧教育中一系列问题与困惑没有得到及时梳理与纠正,仍采用以“不变应万变” 的态度与思想、“新壶装旧酒 ” 的手段与方法, 既缺乏对“ 智"的思考, 又缺乏对“ 慧" 的布局,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教育信息化的“ 理念占位” 与“ 学科缺位”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想与定位被赋予了前所谓有的高站位和大格局,以教育信息化全面 引领、推动、驱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与思想无论是在政府层面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 还是在教育部层面的“ 教育信息化 2.0 "  ,   或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近年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中均有涉及,但窥视其内源,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与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相对应的  学科建制与专业设置,唯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自觉将其视为己任,尝试与其教育信息化相  关的规划设计、理论探讨、课程开发、 平台建设与实践探索等角色的研究( 20   ] ,其研究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因为缺乏相应的推广机制与保障体系, 致使研究多浮千理论, 落地研究匮乏, 仅有的零星实践实证研究也因实施规 模与领域的限制, 也显“ 个性有余、共性欠佳”, 推广难度异常艰辛。尤为甚者 , 该学科的相关研究不但没有得到其他学科的认可与肯定, 甚至所在的一级学科(教育学)都不太承认其身份与角色。
(二)智慧教育布局中“ 借鉴为主” 与“创新不够“
       要知道智慧教育的建设布局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高级表现与衍生 , 对千全球而言, 都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开创 性事业, 既无既定模式与方法可模仿, 也无现存的模型与路径可借鉴。有别千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对硬件追求与技术支撑的依赖),更注重的是教育理念与方法  的创新, 注重新教育形态的构建与布局以适 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事关本质的变革, 不再是补充修补式角色 , 而是主动自觉式创新。例如, 落实网络维护与升级机制等保障制度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的真正功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开齐课”到“开好课”、“水课”到“金课"的全面突破;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能力和层次的提升,努力  扩展与延伸信息“ 化” 的深度与广度, 彰显信息技术对教育的 革命性影响作用。因此, 在其建设布局, 需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衍生力的同时, 更需把目光聚焦千理性思考与创新实践 。譬如, 如何实现资源优化升级 , 促进“人找资源 ” 到“资源找人“ 格局的出现。又如,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入,从而彻底跳出传统教育的秷桔,达成“技术+教育”  理念下的流程再造, 过程重组的完美境界。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 ” 技术绑架” 与“智慧思考不足”
       学习的真正要义在千最大限度地张扬思考的魅力,进而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和   视角, 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 领悟到知识的丰富、方法的精巧、思想的博大、思考的美妙。但立足千传统教育下的智慧教育,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技术绑架”与“智    慧思考不足”,如发源千语文学科的清境教学,旨在创设情境,引发学习者的感情共鸣,从      而达成对教材的理解 ,而现在各学科似 有一种“非情境不教学 ” 之势,诱发“情境教学之疡"。又如,围绕技术介入教学的思考,有的教师为技术而技术,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显得自己      教学落伍,殊不知被技术绑架的教育,忽略了技术之千教学活动的辅助功效,过份张扬了技      术的教学魅 力(  21  ] , 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 剥夺了学生探究新 知和发展能力的主动权。再如,围  绕各类 APP,    学习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将其当成高考(考试)的“刷题神器”,模块化教学、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学习割裂了知识的内隐联系,异化了文化的教育      引领功能。因此, 在思考智慧教育的形态与功能时, 要避免工具主义倾向, 既要认识到工具 与技术对学习的辅助作用,也要意识到教育绝不是标准化考试中几个“选择题”“判断题”      与“填空题” 的抉择, 而是在充满理 性思维的场域里, 在探究教与学的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领会文化精神,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文化品位,进而      实现真正的“智慧之学”。
四、路向: 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
       教育信息化是助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重要推力, 智慧教育是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和《教育现代化  2035 》的具体教育形态, 其“智慧”  特征主要体现为:  学习环境的迥异、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创新意识的引领。探讨借助智能化校园来统筹一体化智能化教      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实施。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以需求为  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供给改革,  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      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架构扁平化的教育组织治理方式,    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基千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      策。以“环境”为依托,以“内容”为基础,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核心,以“评     价” 为手段, 营造一个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和谐智慧教育生态(如图 1 所示)。
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示意图_论文发表







图 1 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示意图
(一)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构建
 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更具“农业性”,其农作物生长的最大特性就在千通过汲取环境中 的营养, 自由成长。因此, 教育应该关注“学习体验”, 关注学习者通过对环境的感知 , 完成其教育过程的自我意义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赖以发生的场所,其构建旨在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重在支持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22  ] , 智慧教育理解下的学习环境包含了二个层面,一是传统意义上实体学校环境,二是基千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因此,需要兼顾二者,虚实结合。其核心在千构建“以硬件   为基础、感知为核心、处理为载体,应用为途径"的立体化学习环境。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搭   建以云基础软硬件平台为基础,若干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实训)室、智慧研讨中心和智创空间   为智慧学习环境实体。其次在感知传输方面,基千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技,术将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各类移动终端实现互联,保成入与人、人与物的互动状态,   实现物理校园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联通,达成数据采集、交互的实时传输。再次在数据存储处理方面,采用云   存储构建海量异构数据资源存储体系,分类存放各类数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资源数据等), 并能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实现基千数据的分类、预测和决策,   为智能化学习服务提供支持。最后,  在支撑应用服务方面,  利用各种通用(专用)技术,  构建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应用服务(资源平台、访间入口、界面管理),实现跨地域交互应用的深度融合。
(二)学习内容的需求化供给
       智慧时代物质和观念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导致了知识服务的多元化与特质化的存在。 同时,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存在,基千“因材施教”的按需供给是教育的关 键所在,也是智慧教育追求的目标。基千学习者差异(如经历、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而 创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虚拟助手、导学系统、自适应推荐平台等) (23], 利用内容“众筹众创"的思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学习路径 ( 24 ] , 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智慧学习需求化供给应该体现三个维度:其一,个性化、精准化。不同兴趣爱好、认知 偏好、知识背景的学习者认知路径存在差异, 意义建构的 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 , 需要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精准化学习内容的主动服务, 连通学习者原有认知和新知识、虚拟与现实间的桥梁, 完成学习者个体知识的内化。其二, 社会化、情境化。学习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应彰显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情境感知与体验,学习内容是组成与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 的基础,学习者在师生的协作交流,会话协商下完成意义生成。其三,动态性、生成性。固 定内容的传授大多停留千浅层次的认知和理解,难以达成智慧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所以需要关注内容的动态聚合,生成进化,基千发展性评价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因此, 基千需求供给的高质量学习内容是智慧教育开展的保障所在,基千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优化推 送路径是智慧教育开展的核心所在。注重内容点燃学习者 高阶思维火花则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学习方式的服务式支持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催生与创新教学(学习)方法,混合学习、体验学习、游戏化教  学、具身学习、计算思维教学等智慧学习方法也应运而生,继而演变为对教育服务更高的诉  求。杜威在其《艺术作为体验》的著作中提及“教育不是教给他们怎样去做,而是教会他们  怎样思考"的思想。质言之,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方法上的引领,更重要的应该是服务的给予, 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基千技术的“工具服务”理念必须实现向“引擎服务”的视角转变。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需要围绕环境、平台、资源等开展学习方式变迁思考,如基千环境的  工具性服务支持、 基千资源的知识性服务支持以及基千平台的情感 性、社 交性服务支持等。即基千智慧网络学习空间, 如何有效防止和避免因信息过载而导致“ 迷航“现象, 让学生在信息海洋里如鱼得水 , 离不开保障性的"匠心独运 ” 之工具性服务支持。亚历 山大等人提出教师工具性支持符合现代教育的教师角色由信息传授到引领指导转换,更有利千促成学习共  同体的形成, 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25 ]  。  同时, 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知识、科学幽默精确的语言引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策略等一系列“学高为师”的知识性服务支持都为学习提  供基础性的服务支持。再如, “投其所好"的情感性服务支持和“张弛有度”的社交性服务 支持,通过创造积极氛围、教师的敏感性、对学习者观点的关注等服务支持,来切实提高学习者的服务感知与学习体验。
在审视教育与服务间的关系时,需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智慧教育场域中,服务必定在  场。质言之, 智慧教育中, 无论是张扬以技术为代表的工 具对学习的支持与帮扶作用, 还是强调以理论为代表的入文对学习的内化与引领功能,都将突破“哗众取宠"的技术渲染和“固步自封" 的理论秷楛, 强调对教育“缺陷"的“补缺", 强化以服务为中心智慧教育理念。即既要强调 ” 时时能学、处处能学” 的学习空间的服务, 也要强调“ 人人能学 ” 的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进而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四)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架构
       智慧管理是确保知识中心更好运转的根本保障。智慧学习更应该彰显管理与教学的深度 融合,固化学习流程和管控节点、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规范组织管理水平, 从而实现让管理更精准, 服务更适切。
1、管理精准化: 以资源共享、协同教学等内容为基础, 以内网统一门户为平台, 推进移动教学,使学校师生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协同学习。改造外网门户平台,扩展信息发布渠道, 提高信息的发布时效性, 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 集(处理、流转), 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服务智能化: 打造基千“ 互联网+" 的移动化、服务化的一体化培训服务应用。实现设备无缝互联,智能化信息采集与控制,增强网络终端的有效管控,保证数据服务的可靠性 和隐秘性、提高网络访间质量控制服务与边缘服务缓冲服务。如推进后勤管理系统、信息发 布系统等服务类系统的 集成整合完善 , 围绕服务学生这一中心, 以“云+应用+多终端" 的应用模式, 依托网络无缝连接和终端智能化应用, 实现师生间现实与虚拟、课内外、校内外环境下的全方位互动,实现信息的精准化推送;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如报到信息、缴费管理、宿舍分配等)智能一体化、提升服务体验。
(五)学习过程的发 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发 展,以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为培养目标, 全面关照整个学习过程发展状况的变化。因此, 智慧教育在满足自评、互评、反馈等基本信息化评价形式的基础之上 , 全面构建以“发展性评价” 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其体系功能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学习过程数据“无遗漏"
在数据为王的信息化时代,数据无疑成为最重要的“无形财产”和“决定性因素”,如  何有效地利用和分析数据蕴含的“深刻意义” 成为破解学习之谜的关键所在, 理想状态则是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全程采集,以保全数据的完整性,并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将  详细完整的学习过程记录数据予以显性化的表达 , 揭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每一 阶段的“真实想法"。但受其数据存储技术的影响,如大量数据中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过大 , 现有关系型数据库不适合此类数据存储,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又难以表征这类数据的矛盾存在, 让其传统的数据分析 技术显得捉襟见肘, 不仅难以对其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更难达到显性化表征其内部存在的复杂影响关系。因此需要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围绕学习者个性特征(如学习  风格,学习偏好等),透视影响学习者的各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协同作用、机制原理,为个  性化、精准化学习提供 事实支撑与依据。
2、借助可视化技术实现学习过程增值的“显性化”
基千质性研究方法下的分析材料 , 往往让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显得“ 无计可施“。将获取的数据借助可视化技术予以显性表达,才能真正彰显数据的应用价值与揭示 数据背后的隐性关系,更为突显学习记录数据在实践过程指导。对千发展的描述通常是抽象 与难千理解的, 单一数值的呈现来进行评价显然有失科学性、规范 性与公正性。因此, 通过借助增值评价的理念来评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进而将变化的增量用可视化技术加以处理呈现。不仅使得原来抽象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迹可循”,而且更让教师的指导与干预 变得“有径可取“,更让学习者体会进步的快乐,充满自信,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基千多样化评测技术实现学习过程支持的“  个性化”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在千评测的多元化、差异化视角, 同样, 智慧教育环境中学习者 脱离教师的“监控” 和“约束”, 极易出现“ 自我迷失” 。因此, 多样化的评测机制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基千多样化评测技术获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量化数据 , 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困惑) , 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 , 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为其改进和提高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与措施。进而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为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提供可行路径。
五、结束语
       将“技术”和“教育”的对立,是一种二元的思维与理解方式。智慧教育不可能脱离科  技发展的现实与教育本质的需求去完成教育使命与改革,努力实现技术属性与教育属性的深  度融合。因此, 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立位 千教育 自身的考量,更需要将其置千社会这个大系统里进行整体构建,方能更好地完成拟定的建设  目标[  26    ]      。因此在布局智慧教育的同时,  更需要站在宏观层面思忖行动规划的有效性、激励机制的导向性以及项目机制的保障性等问题 , 即首先确保行动规划的高位引领, 整体规划, 形成智慧教育从技术到应用的整体推进,统筹教育信息化建设共需,契合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其次是激励机制的鞭策促进, 将教师对智慧教育空间应用能力纳入考核体系, 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考核体系,定期举办各类智慧教育培训的竞赛活动、培训特色课程建设。  合理有效的推动教师从内在观念到外在行为的改变,使得智慧化教育常态化。最后是确保项  目机制的畅通实施, 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 , 增强自主科研项目申请, 开展智慧环境下培 训模式创新探究、平台功能模块的开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类,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i m R udd , Christopher Dav ia, Patricia Su ll iva n. 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 a rn i ng[D B/ OL].( 2017-09-15 )[2017-11-12] http://www.redbooks.ibm.com/ redpapers/pdfs/red p4564.pdf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开] 放教育研究,2012, (1 ):75 -84.
3、张春兰,李子运智 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现代教育技术,2016, (5):  24-29
4、祝智庭智 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 空间 [J ]. 开放教育研究,2016, (1 ):18- 26.
5、唐丽,王 运武智 慧学习环境下基千学习分析的干预机制研 究[」.]电化 教育研究,2016, (2):6 2-67 .
6、谢幼如,刘嘉欣,孙宁蔚袁 君,盛创新智 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科学探究 心智技能的培养[」.] 开放教育研究,2016, (2):10 4-11 2.
7、岳婷燕,郑 旭东,杨 成智 慧学习环境下的实景学习活动研 究[」.]现代 教育技术,2016, (3): 26-32 .
8、四育红,袁南辉,毛俊程.职业技能传承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撑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16, (3):87-91.
9、吴南中,王觅基 千情境感知的智慧学习环境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6, (5):18-    23.
10、郑旭东,杨 现民,岳 婷燕.智慧 环境下的学习资源 建设研 究[」.]现代 教育技术,2015, (4) : 27-32.

11、李宝,张文兰智 慧教育环境下学习资源推送服务模型的构建[J ]. 远程教育杂志,2015, (3) :41-48.
12、陈琳,王运武 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教] 育研究,2015, (3)  :127-130.
13、詹青龙,杨 梦佳,郭 桂英.CIT: 一种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范 式[」.]中国 电化教育,2016, (6):49-57.
1 4、张文,李子运 量化自我技术支持的智慧学习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16, (6):107-112.
1 5、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 慧教育的科学力量[」.]电化教育研究,2013,(5):5-12.
1 6、冯翔 吴永和,祝智庭智 慧学习体验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3,(1 2):14-19.
1 7、陈琳,王蔚等智 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 智慧缺失” 及建设策略[」.]远程教育杂忐 2016, (4):17-24.
18、卢国良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本质[」当] 代教育论坛( 综合版)2,010(1) :17-20.
1 9、 姜 江.新媒 体 下 高 校 生态 文明教 育机制创 新 的路径 研 究[」.]当代 教 育论坛,2019 (1) :66-72.
2 0、陈琳,杨现民,王健硕 士研究生“学研创'培'养模式建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5):23-27.
21、 杨贝艺高 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生态构建[」当] 代教育论坛,2016 (4):106-112.
22、钟启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与课题[」教] 育研究,2015, (1) :113-121.
23、 Pi re s, 」 ., Cota, M. P., & Rocha, A. et al. (2018 ).Toward s a New Approach of Learning: Learn by Thinking Extending the Paradigm Through Cognitiv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to Improve Special Education Nee ds[A]. Rocha, A., & Reis, L. ( 2018 ).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l nte llige nce[ C].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 bli shi ng :251-268 .
2 4、何文涛智 慧学习环境下基千知识建模图 的在线教育资源众筹及其应用 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9 ,40(4):59-67.
25、Alexander D, Cohen B A, Fitzgerald S, et al. (2008)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pilot evaluation: Fall 2007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J].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1
2 6、千长虹智 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5 (8) :16-20+28 .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智慧教育的缘起、挑战与发展路向追问
[摘要]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强势介入教育  , 对现有教育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 , 如何构建适应时代的 ” 技术+教育” 的智慧教育形态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研究构建了"源由— 诉求—困境— 路向"的逻辑研究思路, 即首先分析了智慧教育的缘起与当下实践; 其次, 基千智慧教育场域, 揭示了其理念内涵的实质 ; 再次, 归纳总结了当前智慧教育面临“理论占位”与“学科缺位”、 “ 借鉴为主” 与“创新不够" 遭遇 ” 技术绑架” 与“智慧思考不足" 的现实冲突与困境; 最后, 从教育系统视角的观照下, 提出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向, 即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构建, 学习内容的需求化供给 , 学习方式的服务式供给, 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架构及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因此 , 智慧教育不可能脱离科技发展的现实与教育本质的需求去完成教育使命与改革,应努力实现技术属性与教育属性  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智慧教育; 服务支持; 挑战; 发展路向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强势介入教育 , 并由此推动的一系列基千“互联网+” 及“+互联网” 的智慧教育理念思考, 基千 STEM 教育、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等教育实践尝试,基千技术、方法、模式、策略教育反思等,对现有的教育形态带来了巨大 冲击, 毋庸置疑, 智慧时代的开启必然催生出与之匹配的教育形态 , 原有适应工业化时代的“ 标准化”“ 统一式”“ 追求效率” 的教育形态必须革新以适应智慧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智慧教育形态。然而, 智慧教育究竟是什么样态? 其付诸时代的教育理念内涵又是 什么? 会将教育形态的构成引向何处?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急需正视与亟待寻思的问题。
一、源由: 智慧教育的缘起与实践
       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在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也在不断寻找与调整 自身的功能与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这是时代赋予人类与教育的现实命题,必须 予以正视。思忖当下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 未来教育的几个显著特征应该是,教育环境更为开放、共享,教育内容更为个性化、多元性;教育方式更为彰显“ 以人为本”, 不仅需要关注人类知识与技能的传承 , 更需要呵护学习者的心灵与幸福; 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平等、更为公平、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的  可能提供境脉。
以“信息化” 为显著特征的智慧时代需要智慧教育的引领与支撑。美国白宫早在 2016年颁布的《 Pr 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为入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The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 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 )的文件中多次提及实施智能教育提升入才培养质量 ;  新加坡启动的“智慧国 2015 " 项目、德国的 " M INT 创造未来“联盟无不将智慧教育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形态与制高点,努力将智 慧教育打造成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重要途径。反观我国, 国务院分别千 2017 年、2019 年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提出要借助信息技术, 大力开展实施智能教育,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体系与形态。构建“五化(即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 身化)“教育体系, 建设“三学(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社会,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诉求。关千智慧教育的起源, 研究者们分为两 大派系:一是可以追溯到 IBM 总裁兼 CEO 彭明盛千 2008 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 的理念口, 二是来源千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思考。以此为契机,“智慧”之花遍千各行各业,与教育的碰撞便 擦出“智慧教育” 的火花。对智慧教育的定义, 学界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概括起来 ,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环境方面( 2  ]13   ](4 ]   ,    主要从学习空间的视角 , 论述学习者对传统意义学习环境延伸的感知与体验,展开对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方式变化的研究。二是从平台与资 源方面( 5 ](6  ](7  ](8  ](9  ](10  ](11 ]112  ] ,侧重千论述学习内容的获取途径与方式的改变 , 为“入入皆学 , 处处可学, 时时能学” 的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形态提供可能与必然 。三是从学习过程的分析与评价方面(   13    ](14    ]115    ]] ,    积极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与监测;利用智能设备,丰富学习手段,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 价。四是服务管理方面( 16     ]117   ]  、以学习体验为基础, 提出扁平化组织管理架构, 更为强调对学习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突出育人本质。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 倍受各国政府与教育部门( 机构)的关注。将其视为教育发展的新路向, 撬动教育改革新利剑。但何为智 慧教育? 智慧教育的组成是什么?内涵是什么? 面临何些挑战?路向何从?唯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弄清楚,才能使得智慧教育成为点燃心智, 启迪聪慧的期待形态, 让其成为突破现有教育瓶颈的一剂良方。
二、诉求: 智慧教育的发展需要
       技术的出现拓宽了教育的思考空间,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实质,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想像的 空间和路径, 异地同步在线教学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 VR/ A R/ M R 拉近了现实与虚拟的距离,资源自适应推荐服务提供了精准化学习服务路径,大数据、入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创 新了个性化的教 育模式, 延伸了因材施教的宽 度。智慧时代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支撑, 需要我们增强教育的使命感与 责任感, 汇集各方智慧, 形成发展共识与改革合力。值得一 提的是, 教育的“农业”属性,注定了技术之千教育的“慢热性”,绝非像交通、医疗、金融等“工 业“那般因技术带来的“ 显著性” 而被人们广为认同与使用 。深思教育, 理应用智慧的思维创新教育形态, 营造开放共享、灵活多元、生机勃勃的未来教育样态, 用智慧的手段扩大教育服务与供给,提供科学管理与智能评价,进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贴切的教育。让教 育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智慧乐园 (  18   ] ,而非知识加工域所。因此,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智慧“ 元素的注入。
(一)更为注重 ” 以人为本” 的生态学习环境
突破传统教育环境中单一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理解,构建以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学习环境, 更需坚守“ 以人为本” 的内涵与实质( 19  ] ,架构以“ 社会— 学校—家庭“ 共同参与的 三位一体育入环境机制, 增强学习环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功能 。
(二)更为突出“智慧赋能” 的教师支持服务
       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迷航”、 “信息过载“、 “ 信息伦理道德” 等现实间题, 一度让单纯的”技术赋能”的教育服务饱受诉病,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形态并未真正形成。智慧教育需要充满“知识”、 “ 情感”“ 交互” 等功能的“ 教师支持服务+技术” 的“智慧赋能”的教育样态。
(三)更为彰显“ 人的发展 ” 的科学评价体系
       入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那么, 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应该能够支持学习过程的全面诊断与评估, 真实而又全面地揭示出“实然”状态下的“应然”之因,支持人的差异化、个性化、全面健  康发展。
因此,透视现有智慧教育研究的本质与发 展,其主要涉猎与涵盖了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组织管理及评价形式等方面 , 欲探讨智慧教育的发展路由, 揭示其可行之径, 必须将之置千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发展对教育和学习者需求的大背景、大环境、大格局,下  以大视野审视之。一定是有别千工业化时代的教育 , 需要彰显教育的本质回归, 促进人的自然成长、尊重入、发展人、人之为人,而非“造物”活动。让教育成为真正点燃生命、开启  智慧、追求希望和实现梦想的活动。
三、困境:智慧教育面临的挑战
       智慧教育源千教育信息化 ,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必然形态 , 它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形态外在体现, 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内在彰显。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意识与 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智慧教育中一系列问题与困惑没有得到及时梳理与纠正,仍采用以“不变应万变” 的态度与思想、“新壶装旧酒 ” 的手段与方法, 既缺乏对“ 智"的思考, 又缺乏对“ 慧" 的布局,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教育信息化的“ 理念占位” 与“ 学科缺位”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想与定位被赋予了前所谓有的高站位和大格局,以教育信息化全面 引领、推动、驱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与思想无论是在政府层面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 还是在教育部层面的“ 教育信息化 2.0 "  ,   或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近年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中均有涉及,但窥视其内源,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与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相对应的  学科建制与专业设置,唯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自觉将其视为己任,尝试与其教育信息化相  关的规划设计、理论探讨、课程开发、 平台建设与实践探索等角色的研究( 20   ] ,其研究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因为缺乏相应的推广机制与保障体系, 致使研究多浮千理论, 落地研究匮乏, 仅有的零星实践实证研究也因实施规 模与领域的限制, 也显“ 个性有余、共性欠佳”, 推广难度异常艰辛。尤为甚者 , 该学科的相关研究不但没有得到其他学科的认可与肯定, 甚至所在的一级学科(教育学)都不太承认其身份与角色。
(二)智慧教育布局中“ 借鉴为主” 与“创新不够“
       要知道智慧教育的建设布局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高级表现与衍生 , 对千全球而言, 都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开创 性事业, 既无既定模式与方法可模仿, 也无现存的模型与路径可借鉴。有别千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对硬件追求与技术支撑的依赖),更注重的是教育理念与方法  的创新, 注重新教育形态的构建与布局以适 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事关本质的变革, 不再是补充修补式角色 , 而是主动自觉式创新。例如, 落实网络维护与升级机制等保障制度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的真正功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开齐课”到“开好课”、“水课”到“金课"的全面突破;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能力和层次的提升,努力  扩展与延伸信息“ 化” 的深度与广度, 彰显信息技术对教育的 革命性影响作用。因此, 在其建设布局, 需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衍生力的同时, 更需把目光聚焦千理性思考与创新实践 。譬如, 如何实现资源优化升级 , 促进“人找资源 ” 到“资源找人“ 格局的出现。又如,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入,从而彻底跳出传统教育的秷桔,达成“技术+教育”  理念下的流程再造, 过程重组的完美境界。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 ” 技术绑架” 与“智慧思考不足”
       学习的真正要义在千最大限度地张扬思考的魅力,进而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和   视角, 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 领悟到知识的丰富、方法的精巧、思想的博大、思考的美妙。但立足千传统教育下的智慧教育,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技术绑架”与“智    慧思考不足”,如发源千语文学科的清境教学,旨在创设情境,引发学习者的感情共鸣,从      而达成对教材的理解 ,而现在各学科似 有一种“非情境不教学 ” 之势,诱发“情境教学之疡"。又如,围绕技术介入教学的思考,有的教师为技术而技术,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显得自己      教学落伍,殊不知被技术绑架的教育,忽略了技术之千教学活动的辅助功效,过份张扬了技      术的教学魅 力(  21  ] , 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 剥夺了学生探究新 知和发展能力的主动权。再如,围  绕各类 APP,    学习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将其当成高考(考试)的“刷题神器”,模块化教学、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学习割裂了知识的内隐联系,异化了文化的教育      引领功能。因此, 在思考智慧教育的形态与功能时, 要避免工具主义倾向, 既要认识到工具 与技术对学习的辅助作用,也要意识到教育绝不是标准化考试中几个“选择题”“判断题”      与“填空题” 的抉择, 而是在充满理 性思维的场域里, 在探究教与学的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领会文化精神,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文化品位,进而      实现真正的“智慧之学”。
四、路向: 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
       教育信息化是助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重要推力, 智慧教育是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和《教育现代化  2035 》的具体教育形态, 其“智慧”  特征主要体现为:  学习环境的迥异、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创新意识的引领。探讨借助智能化校园来统筹一体化智能化教      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实施。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以需求为  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供给改革,  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      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架构扁平化的教育组织治理方式,    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基千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      策。以“环境”为依托,以“内容”为基础,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核心,以“评     价” 为手段, 营造一个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和谐智慧教育生态(如图 1 所示)。
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示意图_论文发表







图 1 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示意图
(一)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构建
 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更具“农业性”,其农作物生长的最大特性就在千通过汲取环境中 的营养, 自由成长。因此, 教育应该关注“学习体验”, 关注学习者通过对环境的感知 , 完成其教育过程的自我意义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赖以发生的场所,其构建旨在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重在支持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22  ] , 智慧教育理解下的学习环境包含了二个层面,一是传统意义上实体学校环境,二是基千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因此,需要兼顾二者,虚实结合。其核心在千构建“以硬件   为基础、感知为核心、处理为载体,应用为途径"的立体化学习环境。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搭   建以云基础软硬件平台为基础,若干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实训)室、智慧研讨中心和智创空间   为智慧学习环境实体。其次在感知传输方面,基千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技,术将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各类移动终端实现互联,保成入与人、人与物的互动状态,   实现物理校园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联通,达成数据采集、交互的实时传输。再次在数据存储处理方面,采用云   存储构建海量异构数据资源存储体系,分类存放各类数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资源数据等), 并能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实现基千数据的分类、预测和决策,   为智能化学习服务提供支持。最后,  在支撑应用服务方面,  利用各种通用(专用)技术,  构建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应用服务(资源平台、访间入口、界面管理),实现跨地域交互应用的深度融合。
(二)学习内容的需求化供给
       智慧时代物质和观念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导致了知识服务的多元化与特质化的存在。 同时,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存在,基千“因材施教”的按需供给是教育的关 键所在,也是智慧教育追求的目标。基千学习者差异(如经历、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而 创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虚拟助手、导学系统、自适应推荐平台等) (23], 利用内容“众筹众创"的思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学习路径 ( 24 ] , 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智慧学习需求化供给应该体现三个维度:其一,个性化、精准化。不同兴趣爱好、认知 偏好、知识背景的学习者认知路径存在差异, 意义建构的 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 , 需要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精准化学习内容的主动服务, 连通学习者原有认知和新知识、虚拟与现实间的桥梁, 完成学习者个体知识的内化。其二, 社会化、情境化。学习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应彰显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情境感知与体验,学习内容是组成与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 的基础,学习者在师生的协作交流,会话协商下完成意义生成。其三,动态性、生成性。固 定内容的传授大多停留千浅层次的认知和理解,难以达成智慧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所以需要关注内容的动态聚合,生成进化,基千发展性评价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因此, 基千需求供给的高质量学习内容是智慧教育开展的保障所在,基千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优化推 送路径是智慧教育开展的核心所在。注重内容点燃学习者 高阶思维火花则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学习方式的服务式支持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催生与创新教学(学习)方法,混合学习、体验学习、游戏化教  学、具身学习、计算思维教学等智慧学习方法也应运而生,继而演变为对教育服务更高的诉  求。杜威在其《艺术作为体验》的著作中提及“教育不是教给他们怎样去做,而是教会他们  怎样思考"的思想。质言之,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方法上的引领,更重要的应该是服务的给予, 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基千技术的“工具服务”理念必须实现向“引擎服务”的视角转变。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需要围绕环境、平台、资源等开展学习方式变迁思考,如基千环境的  工具性服务支持、 基千资源的知识性服务支持以及基千平台的情感 性、社 交性服务支持等。即基千智慧网络学习空间, 如何有效防止和避免因信息过载而导致“ 迷航“现象, 让学生在信息海洋里如鱼得水 , 离不开保障性的"匠心独运 ” 之工具性服务支持。亚历 山大等人提出教师工具性支持符合现代教育的教师角色由信息传授到引领指导转换,更有利千促成学习共  同体的形成, 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25 ]  。  同时, 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知识、科学幽默精确的语言引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策略等一系列“学高为师”的知识性服务支持都为学习提  供基础性的服务支持。再如, “投其所好"的情感性服务支持和“张弛有度”的社交性服务 支持,通过创造积极氛围、教师的敏感性、对学习者观点的关注等服务支持,来切实提高学习者的服务感知与学习体验。
在审视教育与服务间的关系时,需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智慧教育场域中,服务必定在  场。质言之, 智慧教育中, 无论是张扬以技术为代表的工 具对学习的支持与帮扶作用, 还是强调以理论为代表的入文对学习的内化与引领功能,都将突破“哗众取宠"的技术渲染和“固步自封" 的理论秷楛, 强调对教育“缺陷"的“补缺", 强化以服务为中心智慧教育理念。即既要强调 ” 时时能学、处处能学” 的学习空间的服务, 也要强调“ 人人能学 ” 的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进而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四)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架构
       智慧管理是确保知识中心更好运转的根本保障。智慧学习更应该彰显管理与教学的深度 融合,固化学习流程和管控节点、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规范组织管理水平, 从而实现让管理更精准, 服务更适切。
1、管理精准化: 以资源共享、协同教学等内容为基础, 以内网统一门户为平台, 推进移动教学,使学校师生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协同学习。改造外网门户平台,扩展信息发布渠道, 提高信息的发布时效性, 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 集(处理、流转), 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服务智能化: 打造基千“ 互联网+" 的移动化、服务化的一体化培训服务应用。实现设备无缝互联,智能化信息采集与控制,增强网络终端的有效管控,保证数据服务的可靠性 和隐秘性、提高网络访间质量控制服务与边缘服务缓冲服务。如推进后勤管理系统、信息发 布系统等服务类系统的 集成整合完善 , 围绕服务学生这一中心, 以“云+应用+多终端" 的应用模式, 依托网络无缝连接和终端智能化应用, 实现师生间现实与虚拟、课内外、校内外环境下的全方位互动,实现信息的精准化推送;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如报到信息、缴费管理、宿舍分配等)智能一体化、提升服务体验。
(五)学习过程的发 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发 展,以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为培养目标, 全面关照整个学习过程发展状况的变化。因此, 智慧教育在满足自评、互评、反馈等基本信息化评价形式的基础之上 , 全面构建以“发展性评价” 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其体系功能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学习过程数据“无遗漏"
在数据为王的信息化时代,数据无疑成为最重要的“无形财产”和“决定性因素”,如  何有效地利用和分析数据蕴含的“深刻意义” 成为破解学习之谜的关键所在, 理想状态则是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全程采集,以保全数据的完整性,并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将  详细完整的学习过程记录数据予以显性化的表达 , 揭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每一 阶段的“真实想法"。但受其数据存储技术的影响,如大量数据中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过大 , 现有关系型数据库不适合此类数据存储,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又难以表征这类数据的矛盾存在, 让其传统的数据分析 技术显得捉襟见肘, 不仅难以对其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更难达到显性化表征其内部存在的复杂影响关系。因此需要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围绕学习者个性特征(如学习  风格,学习偏好等),透视影响学习者的各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协同作用、机制原理,为个  性化、精准化学习提供 事实支撑与依据。
2、借助可视化技术实现学习过程增值的“显性化”
基千质性研究方法下的分析材料 , 往往让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显得“ 无计可施“。将获取的数据借助可视化技术予以显性表达,才能真正彰显数据的应用价值与揭示 数据背后的隐性关系,更为突显学习记录数据在实践过程指导。对千发展的描述通常是抽象 与难千理解的, 单一数值的呈现来进行评价显然有失科学性、规范 性与公正性。因此, 通过借助增值评价的理念来评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进而将变化的增量用可视化技术加以处理呈现。不仅使得原来抽象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迹可循”,而且更让教师的指导与干预 变得“有径可取“,更让学习者体会进步的快乐,充满自信,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基千多样化评测技术实现学习过程支持的“  个性化”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在千评测的多元化、差异化视角, 同样, 智慧教育环境中学习者 脱离教师的“监控” 和“约束”, 极易出现“ 自我迷失” 。因此, 多样化的评测机制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基千多样化评测技术获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量化数据 , 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困惑) , 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 , 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为其改进和提高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与措施。进而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为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提供可行路径。
五、结束语
       将“技术”和“教育”的对立,是一种二元的思维与理解方式。智慧教育不可能脱离科  技发展的现实与教育本质的需求去完成教育使命与改革,努力实现技术属性与教育属性的深  度融合。因此, 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立位 千教育 自身的考量,更需要将其置千社会这个大系统里进行整体构建,方能更好地完成拟定的建设  目标[  26    ]      。因此在布局智慧教育的同时,  更需要站在宏观层面思忖行动规划的有效性、激励机制的导向性以及项目机制的保障性等问题 , 即首先确保行动规划的高位引领, 整体规划, 形成智慧教育从技术到应用的整体推进,统筹教育信息化建设共需,契合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其次是激励机制的鞭策促进, 将教师对智慧教育空间应用能力纳入考核体系, 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考核体系,定期举办各类智慧教育培训的竞赛活动、培训特色课程建设。  合理有效的推动教师从内在观念到外在行为的改变,使得智慧化教育常态化。最后是确保项  目机制的畅通实施, 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 , 增强自主科研项目申请, 开展智慧环境下培 训模式创新探究、平台功能模块的开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类,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i m R udd , Christopher Dav ia, Patricia Su ll iva n. 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 a rn i ng[D B/ OL].( 2017-09-15 )[2017-11-12] http://www.redbooks.ibm.com/ redpapers/pdfs/red p4564.pdf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开] 放教育研究,2012, (1 ):75 -84.
3、张春兰,李子运智 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现代教育技术,2016, (5):  24-29
4、祝智庭智 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 空间 [J ]. 开放教育研究,2016, (1 ):18- 26.
5、唐丽,王 运武智 慧学习环境下基千学习分析的干预机制研 究[」.]电化 教育研究,2016, (2):6 2-67 .
6、谢幼如,刘嘉欣,孙宁蔚袁 君,盛创新智 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科学探究 心智技能的培养[」.] 开放教育研究,2016, (2):10 4-11 2.
7、岳婷燕,郑 旭东,杨 成智 慧学习环境下的实景学习活动研 究[」.]现代 教育技术,2016, (3): 26-32 .
8、四育红,袁南辉,毛俊程.职业技能传承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撑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16, (3):87-91.
9、吴南中,王觅基 千情境感知的智慧学习环境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6, (5):18-    23.
10、郑旭东,杨 现民,岳 婷燕.智慧 环境下的学习资源 建设研 究[」.]现代 教育技术,2015, (4) : 27-32.

11、李宝,张文兰智 慧教育环境下学习资源推送服务模型的构建[J ]. 远程教育杂志,2015, (3) :41-48.
12、陈琳,王运武 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教] 育研究,2015, (3)  :127-130.
13、詹青龙,杨 梦佳,郭 桂英.CIT: 一种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范 式[」.]中国 电化教育,2016, (6):49-57.
1 4、张文,李子运 量化自我技术支持的智慧学习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16, (6):107-112.
1 5、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 慧教育的科学力量[」.]电化教育研究,2013,(5):5-12.
1 6、冯翔 吴永和,祝智庭智 慧学习体验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3,(1 2):14-19.
1 7、陈琳,王蔚等智 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 智慧缺失” 及建设策略[」.]远程教育杂忐 2016, (4):17-24.
18、卢国良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本质[」当] 代教育论坛( 综合版)2,010(1) :17-20.
1 9、 姜 江.新媒 体 下 高 校 生态 文明教 育机制创 新 的路径 研 究[」.]当代 教 育论坛,2019 (1) :66-72.
2 0、陈琳,杨现民,王健硕 士研究生“学研创'培'养模式建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5):23-27.
21、 杨贝艺高 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生态构建[」当] 代教育论坛,2016 (4):106-112.
22、钟启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与课题[」教] 育研究,2015, (1) :113-121.
23、 Pi re s, 」 ., Cota, M. P., & Rocha, A. et al. (2018 ).Toward s a New Approach of Learning: Learn by Thinking Extending the Paradigm Through Cognitiv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to Improve Special Education Nee ds[A]. Rocha, A., & Reis, L. ( 2018 ).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l nte llige nce[ C].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 bli shi ng :251-268 .
2 4、何文涛智 慧学习环境下基千知识建模图 的在线教育资源众筹及其应用 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9 ,40(4):59-67.
25、Alexander D, Cohen B A, Fitzgerald S, et al. (2008)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pilot evaluation: Fall 2007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J].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1
2 6、千长虹智 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5 (8) :16-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