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论文发表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

       在玉米种植中,大斑病的产生较为广泛,感染了玉米大斑病的玉米植株,会在玉米植株的下半部分出现斑点,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救治,则斑点面积会往外扩张,并从植株下部向植株上部传染,久而久之,植株就会发霉腐烂,从而影响玉米作物的产量。另外,大斑病的发生与气候也有密切联系,通过论文发表研究发现,在温度达到20~25℃时,湿度在90%以上时,玉米大斑病的传播最为迅速,如果此时大雨连绵,则会加速病毒扩张。对于此类疾病的防治,需要从基础做起,在施肥中,使用微生物以及有机肥料为主,严格控制含氮类花费的使用量。在玉米苗期,可以将含有微量元素的肥料进行喷洒,以增加植株的抵抗力。在6月中旬,此时大斑病发病率高,需要使用抑菌药物进行喷洒,使用16.67g/667m2并兑水30kg,间隔10~15d喷洒一次。也可以使用90%的戴森锰500倍液或者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每周喷洒一次。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高发的玉米病害,其会伴随玉米的生长不断延伸,主要对胚芽进行侵蚀。这一病害最大的特点是很难在初期发现,在病菌感染阶段如果不细致观察的话,就会在玉米生长后期才会有症状,这时将会给玉米带来严重危害。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土壤细菌传播”,尤其是粪肥和种子也可以成为病菌的载体,传播能力极强。对此,在防治工作中,农科人员要仔细研究这类病菌的特点特征,结合当地环境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控办法。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完善玉米选种环节,种子的选择要优先抗病能力,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和农户具体需求来综合考虑。种植者可以选择拌种或包衣的方式进行种子化学处理,起到前期防治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户要具有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论文发表知识,尤其是对玉米丝黑穗病有根本的了解。三是要加大田间管理的工作力度,细致观察玉米根部、叶部的细微变化,尽早地发现病菌并尽快科学处理。四是可以对播种期进行微调,使用3年以上的“轮作”方式,尽可能保障玉米在病菌较少的土壤中生长。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论文发表防治

三、对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顶腐病主要包括为镰刀菌顶腐病和细菌性颠覆病两种疾病,其日常存在方式是病原体以菌丝体作为存在形态,存于土壤,种子等地方进行越冬,之后第二年再直接侵入玉米植株发病,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从伤口,气孔等组织较嫩的地方侵入,而且对于这一种病原菌来说,其产生的孢子还能随风传播进行传染,所以对于玉米在这一疾病的感染上,由于其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所导致的症状表现也不同,例如其在出苗阶段发病主要体现为幼苗生长矮小缓慢,下部叶片出现破损欠缺,顶部叶片发黄等现象,而在大喇叭口期发病时,主要体现为中部叶片畸形扭曲或者是叶片异常卷曲不能够展开等情况。所以针对这种疾病的防治,首先,要从种植环境入手,对于土壤要做到日常的消杀和整备,避免由于土壤携带病原体导致的植株感染情况,其次,在播种时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休耕轮作。同时在非种植时间段内,可结合天气情况做好杂草的处理和排灌作业,此外针对这种地块的肥料施加上可以结合氮、磷、钾肥做好底肥的施加,提高土壤的肥力。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活力去抵抗病害。

四、矮花叶病的防治措施

       在玉米苗期引发矮花叶病的主要原因是种子携带的病毒,幼苗在出土后,叶片逐渐出现大量深绿色斑块,病苗的高度与健苗相比较矮。当玉米遭受矮花叶病的侵染后,幼苗的叶心基部脉间首先会出现圆形褪绿色斑点,伴随着植株的生长,褪绿病斑会逐渐扩展到全叶,呈现出典型的花叶状。部分品种的叶片会出现脉间叶肉发黄,叶片呈条纹状。玉米感染矮化叶片的时间越早,植株的矮化就会越明显,无法抽雄结实,导致植株早衰死亡。防治矮花叶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含有黄早四血缘的杂交种对矮花叶病有着良好的抗性,为了减少病苗,可以使用20%病毒A以种子重量的0.2%浸种。在种植抗病品种时由于玉米品种的抗性差异,要选用抗病品种,或在成熟期抗病特性强的品种,降低病害对玉米质量与产量造成的影响。及时消灭蚜虫,能够有效地控制毒源的传播速度。在玉米苗期要时刻关注田间的蚜虫情况,及时的使用杀虫剂消灭病毒传播的介体。针对矮化叶病的农业论文发表防治措施,可以调节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在玉米出苗后,及时的拔除病苗,控制矮花叶病的传播。

五、玉米螟虫害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蛀虫,尤其是幼虫阶段,玉米的叶片会被玉米螟蛀穿。而在雄穗抽出后,幼虫又会对穗的茎部进行啃食,在后期玉米螟还会侵蚀雌蕊。也就是说,玉米螟对玉米植株的影响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期。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可以使用沤肥或秸秆粉碎来作为肥料,最大限度地消灭过冬的玉米螟。二是针对玉米螟的习性,选取一些对玉米伤害较小的除虫农药,既提高杀虫率,又能减少玉米作物的损害。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通过投放天敌来抑制玉米螟的破坏。

六、“地老虎”虫害的防治措施“地老虎”

       有些地区也叫“切根虫”,这类害虫会对玉米幼芽的根茎产生较大的破坏,其在幼虫阶段会啃食玉米幼芽,导致作物大面积死亡或缺苗。在这类虫害的防治中,一是可以通过清理杂草、保持田间卫生、勤翻晒土壤等办法,减少地老虎幼虫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可以杀死虫卵。二是采取辛硫磷乳油与细沙混拌,进行土壤施药,杀死地老虎幼虫。三是采用诱杀的防治办法,根据地老虎具有趋光和趋化性的特点,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晶体1份混合调匀)进行诱杀;也可用毒饵诱杀成虫,药量为饵料的0.5%~1.0%。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论文发表防治

七、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措施

       草地贪夜蛾隶属于蛾类害虫,其对玉米的损害主要体现在害虫产量迅速且数量相对较多这一方面,仅仅通过3d时间就可以产出大量的蛾虫,而且由于其迁徙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在短时间内便能够对玉米产生大面积的危害,是对我国玉米破坏程度相对较高的一种害虫玉米贪夜蛾具有繁殖迅速、暴食性等特点,并且在对其进行清除的过程中却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对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根据草地贪夜蛾相关特点进行有效防治。首先,可以改变玉米种植场所内的玉米品种,增加玉米品种数量的形式,降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影响。在同一片玉米种植场所内进行两个品种的玉米种植是较为有效的防治论文发表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改变玉米生存环境,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也是一项关键因素。

八、玉米黏虫的防治措施

       威胁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就是玉米黏虫。玉米黏虫属于鳞翅目,一年生三代,其中二代和三代的幼虫会对玉米造成较大的危害。玉米黏虫喜好潮湿的气候,当湿度处于75%以上,并且温度保持在23~30℃时,有利于黏虫成虫产卵以及幼虫的生活。黏虫并不存在治愈的现象,黏虫的成虫是昼伏夜出型动物,喜欢在黄昏时候觅食、交配和产卵,若是农业气候条件相对比较适宜,甚至会连续繁殖并且生长发育。防治玉米黏虫,首先可以对虫卵进行诱杀,也就是利用成虫产卵的习性,在虫卵孵化之前就将其消灭。从虫开始产卵一直到传染期结束,需要在每亩玉米种植地插10个谷草把,每隔5d更换一次,将携带黏虫虫卵的谷草把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焚烧。对于成虫来说,当成虫的数量逐渐上升时,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化性以及成虫产卵前需要补充营养这一特性将其进行诱杀,主要方法是利用一定比例的糖醋混合溶液和1%的敌百虫配制成诱杀剂,用盆盛放放置于田地边,每5~7d对诱杀剂进行更换,持续20d左右。

相关热词搜索:农业论文发表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论文发表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

       在玉米种植中,大斑病的产生较为广泛,感染了玉米大斑病的玉米植株,会在玉米植株的下半部分出现斑点,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救治,则斑点面积会往外扩张,并从植株下部向植株上部传染,久而久之,植株就会发霉腐烂,从而影响玉米作物的产量。另外,大斑病的发生与气候也有密切联系,通过论文发表研究发现,在温度达到20~25℃时,湿度在90%以上时,玉米大斑病的传播最为迅速,如果此时大雨连绵,则会加速病毒扩张。对于此类疾病的防治,需要从基础做起,在施肥中,使用微生物以及有机肥料为主,严格控制含氮类花费的使用量。在玉米苗期,可以将含有微量元素的肥料进行喷洒,以增加植株的抵抗力。在6月中旬,此时大斑病发病率高,需要使用抑菌药物进行喷洒,使用16.67g/667m2并兑水30kg,间隔10~15d喷洒一次。也可以使用90%的戴森锰500倍液或者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每周喷洒一次。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高发的玉米病害,其会伴随玉米的生长不断延伸,主要对胚芽进行侵蚀。这一病害最大的特点是很难在初期发现,在病菌感染阶段如果不细致观察的话,就会在玉米生长后期才会有症状,这时将会给玉米带来严重危害。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土壤细菌传播”,尤其是粪肥和种子也可以成为病菌的载体,传播能力极强。对此,在防治工作中,农科人员要仔细研究这类病菌的特点特征,结合当地环境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控办法。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完善玉米选种环节,种子的选择要优先抗病能力,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和农户具体需求来综合考虑。种植者可以选择拌种或包衣的方式进行种子化学处理,起到前期防治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户要具有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论文发表知识,尤其是对玉米丝黑穗病有根本的了解。三是要加大田间管理的工作力度,细致观察玉米根部、叶部的细微变化,尽早地发现病菌并尽快科学处理。四是可以对播种期进行微调,使用3年以上的“轮作”方式,尽可能保障玉米在病菌较少的土壤中生长。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论文发表防治

三、对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顶腐病主要包括为镰刀菌顶腐病和细菌性颠覆病两种疾病,其日常存在方式是病原体以菌丝体作为存在形态,存于土壤,种子等地方进行越冬,之后第二年再直接侵入玉米植株发病,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从伤口,气孔等组织较嫩的地方侵入,而且对于这一种病原菌来说,其产生的孢子还能随风传播进行传染,所以对于玉米在这一疾病的感染上,由于其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所导致的症状表现也不同,例如其在出苗阶段发病主要体现为幼苗生长矮小缓慢,下部叶片出现破损欠缺,顶部叶片发黄等现象,而在大喇叭口期发病时,主要体现为中部叶片畸形扭曲或者是叶片异常卷曲不能够展开等情况。所以针对这种疾病的防治,首先,要从种植环境入手,对于土壤要做到日常的消杀和整备,避免由于土壤携带病原体导致的植株感染情况,其次,在播种时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休耕轮作。同时在非种植时间段内,可结合天气情况做好杂草的处理和排灌作业,此外针对这种地块的肥料施加上可以结合氮、磷、钾肥做好底肥的施加,提高土壤的肥力。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活力去抵抗病害。

四、矮花叶病的防治措施

       在玉米苗期引发矮花叶病的主要原因是种子携带的病毒,幼苗在出土后,叶片逐渐出现大量深绿色斑块,病苗的高度与健苗相比较矮。当玉米遭受矮花叶病的侵染后,幼苗的叶心基部脉间首先会出现圆形褪绿色斑点,伴随着植株的生长,褪绿病斑会逐渐扩展到全叶,呈现出典型的花叶状。部分品种的叶片会出现脉间叶肉发黄,叶片呈条纹状。玉米感染矮化叶片的时间越早,植株的矮化就会越明显,无法抽雄结实,导致植株早衰死亡。防治矮花叶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含有黄早四血缘的杂交种对矮花叶病有着良好的抗性,为了减少病苗,可以使用20%病毒A以种子重量的0.2%浸种。在种植抗病品种时由于玉米品种的抗性差异,要选用抗病品种,或在成熟期抗病特性强的品种,降低病害对玉米质量与产量造成的影响。及时消灭蚜虫,能够有效地控制毒源的传播速度。在玉米苗期要时刻关注田间的蚜虫情况,及时的使用杀虫剂消灭病毒传播的介体。针对矮化叶病的农业论文发表防治措施,可以调节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在玉米出苗后,及时的拔除病苗,控制矮花叶病的传播。

五、玉米螟虫害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蛀虫,尤其是幼虫阶段,玉米的叶片会被玉米螟蛀穿。而在雄穗抽出后,幼虫又会对穗的茎部进行啃食,在后期玉米螟还会侵蚀雌蕊。也就是说,玉米螟对玉米植株的影响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期。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可以使用沤肥或秸秆粉碎来作为肥料,最大限度地消灭过冬的玉米螟。二是针对玉米螟的习性,选取一些对玉米伤害较小的除虫农药,既提高杀虫率,又能减少玉米作物的损害。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通过投放天敌来抑制玉米螟的破坏。

六、“地老虎”虫害的防治措施“地老虎”

       有些地区也叫“切根虫”,这类害虫会对玉米幼芽的根茎产生较大的破坏,其在幼虫阶段会啃食玉米幼芽,导致作物大面积死亡或缺苗。在这类虫害的防治中,一是可以通过清理杂草、保持田间卫生、勤翻晒土壤等办法,减少地老虎幼虫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可以杀死虫卵。二是采取辛硫磷乳油与细沙混拌,进行土壤施药,杀死地老虎幼虫。三是采用诱杀的防治办法,根据地老虎具有趋光和趋化性的特点,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晶体1份混合调匀)进行诱杀;也可用毒饵诱杀成虫,药量为饵料的0.5%~1.0%。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论文发表防治

七、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措施

       草地贪夜蛾隶属于蛾类害虫,其对玉米的损害主要体现在害虫产量迅速且数量相对较多这一方面,仅仅通过3d时间就可以产出大量的蛾虫,而且由于其迁徙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在短时间内便能够对玉米产生大面积的危害,是对我国玉米破坏程度相对较高的一种害虫玉米贪夜蛾具有繁殖迅速、暴食性等特点,并且在对其进行清除的过程中却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对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根据草地贪夜蛾相关特点进行有效防治。首先,可以改变玉米种植场所内的玉米品种,增加玉米品种数量的形式,降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影响。在同一片玉米种植场所内进行两个品种的玉米种植是较为有效的防治论文发表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改变玉米生存环境,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也是一项关键因素。

八、玉米黏虫的防治措施

       威胁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就是玉米黏虫。玉米黏虫属于鳞翅目,一年生三代,其中二代和三代的幼虫会对玉米造成较大的危害。玉米黏虫喜好潮湿的气候,当湿度处于75%以上,并且温度保持在23~30℃时,有利于黏虫成虫产卵以及幼虫的生活。黏虫并不存在治愈的现象,黏虫的成虫是昼伏夜出型动物,喜欢在黄昏时候觅食、交配和产卵,若是农业气候条件相对比较适宜,甚至会连续繁殖并且生长发育。防治玉米黏虫,首先可以对虫卵进行诱杀,也就是利用成虫产卵的习性,在虫卵孵化之前就将其消灭。从虫开始产卵一直到传染期结束,需要在每亩玉米种植地插10个谷草把,每隔5d更换一次,将携带黏虫虫卵的谷草把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焚烧。对于成虫来说,当成虫的数量逐渐上升时,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化性以及成虫产卵前需要补充营养这一特性将其进行诱杀,主要方法是利用一定比例的糖醋混合溶液和1%的敌百虫配制成诱杀剂,用盆盛放放置于田地边,每5~7d对诱杀剂进行更换,持续20d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