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补肾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硬化斑块的局部表现,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中医将其分属于“中风”“头痛”“眩晕”“胸痹”等范畴,病机为肾气亏虚,痰瘀交阻。治法主要采用补肾活血法。补肾活血法可通过调脂、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及抗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 (SMC) 增殖、修复血管壁的损伤、改善微循环等逆转斑块形成,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补肾活血;研究进展;文章发表
0、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一种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作为全身AS的局部表现,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密切相关[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斑块形成是AS的特征表现[2],CAS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膜受损[3]。中医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痴呆”“中风”“胸痹”“脉痹”等病症范畴,治法也各显差异,其中补肾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4]
动脉粥样硬化_文章发表






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西医形成机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多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它不仅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进展,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塑的早期评价指标,颈动脉内膜增厚是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重要病理变化基础。[5]糖尿病、高脂血症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均可影响内膜厚度(IMT)导致斑块形成。[6]斑块稳定性、颈动脉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等是反映颈部斑块情况的重要指标。[7]血管内皮损伤、管壁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引发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迁移增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发病机制。
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因病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学认为其病理因素为痰浊、血瘀,多责之脾肾,以肾为要。[8]《素问·阴阳阴象大论》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已。”肾精亏损,精不生血,阴不生津,致血燥津枯,血液黏滞而成瘀;水不涵木,木失条达,使气机不畅、血行不利而成瘀;肾精不足,无以化气,血液失其温煦推动而成瘀。[9]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10]《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成痰也。”痰瘀互结于络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主要病机。[11]可见“虚”与“瘀”两因素是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病关键,肾虚、血瘀、痰阻形成病机关联,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3.1  补肾活血汤剂临床对照观察
      骆丽娟等[8]采用益气补肾活血方(黄芪、首乌、地黄、桑椹、当归、丹参、地龙、生山楂等组成)对90例患者与血脂康组进行对照,结果示治疗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斑块面积、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改善明显。高氏[12]采用补肾活血方(熟地黄、怀牛膝、制何首乌、补骨脂各15g,三七、制天南星、制半夏、石菖蒲各10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常规治疗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行对照治疗,结果示冠状动脉狭窄率、各类型斑块数、TG、TC、LDL-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刘氏[13]采用活血化瘀利水复方(主要由黄芪、丹参、茺蔚子、车前子、夏枯草等药物组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结果示两组治疗后血脂、TXB2、6-K-PGF1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王氏[14]采用常规治疗基础加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与常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结果示治疗后两组患者R值、k值低于对照组,MA值、α角高于对照组。表明补肾活血汤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临床效果显著。
3.2  补肾活血中成药现代实验研究
      袁士等[15]运用分子对接及生物网络功能模块识别等网络药理学技术,发现复方丹参滴丸主要作用成分包括原儿茶醛、丹参酮Ⅵ、丹参素,研究发现其通过抑制炎症、免疫和氧化应激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三七总皂苷(PNS)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朱氏[16]用PNS治疗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且CIMT≥0.9mm的患者,以阿托伐他汀为对照,结果示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指标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余伟云等[17]通过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治疗AS疗效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疗效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罗氏[18]采用观察组口服山楂提取物胶囊联合虎杖提取物胶囊与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对照。结果示观察组治疗后斑块积分与IMT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补肾活血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动脉斑块的形成。
4、小结与展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西医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固斑等治疗为主,中医将其分属于“中风”“头痛”“眩晕”“胸痹”等范畴,病机为肾气亏虚,痰瘀交阻。治法主要采用补肾活血法使肾气充足,化痰活血。补肾活血法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及修复血管壁损伤及抗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等逆转斑块形成[19],全面干预As的发生、发展,从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诊疗思路。但目前中医对AS的认识多限于临床经验总结,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研究。[20]单纯中医治疗疗程长,效果远不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各家学者观点不一,方药采用及药物剂量难以规范化[21],为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应做出准确的辨证论治,不拘于一家言论,在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应缩短患者疗程,争取在中医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田琳,贾莉,牟秀霞,等.补肾活血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2)17-20.
2、温慧军,吕敏.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内皮素-1及丙二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09):934-937.
3、麻莉,杨迎飞,童晓云.《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1):855-859.
4、安冬青,吴宗贵.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5)507-511.
5、郭晓斌,王鹏,陶立元,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7)2043-2047.
6、魏韬,胡勇,张树森,等.浅析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机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3)90-91.
7、陈文强,黄小波,王宁群,等.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211-3214.
8、骆丽娟.益气补肾活血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11-312.
9、陈湘筠,姚明龙,黄文金,等.基于文献调研的血瘀证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1825-1827.
10、盛叶,张琪.张琪教授从肾虚痰瘀论治颈动脉粥样硬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35-37.
11、秦英.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8,58(22):76-78.
12、高明,李琳,李曼.补肾活血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8,33(5)860-864.
13、刘鹏业,黄琛,娄翕翕,等.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6)9-11.
14、王淑兰,张彦虎,高波.活血化瘀软、软坚散结法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5):15-16.
15、袁文锋,涂铭扬,陈超,等.基于分子对接及生物网络功能模块识别的复方丹参滴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7,52(9)743-749.
16、谢婷婷,于伟宏,曹方,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46-147.
17、余伟云.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119-121.
18、罗菁.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5)28-29.
19、钟伟,王永刚,于远望,等.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8)2043-2045.
20、夏兆云,潘露茜,施扬,等.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8,24(4)467-469.
21、赵文君,郭家奎.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4)74-76.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补肾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硬化斑块的局部表现,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中医将其分属于“中风”“头痛”“眩晕”“胸痹”等范畴,病机为肾气亏虚,痰瘀交阻。治法主要采用补肾活血法。补肾活血法可通过调脂、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及抗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 (SMC) 增殖、修复血管壁的损伤、改善微循环等逆转斑块形成,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补肾活血;研究进展;文章发表
0、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一种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作为全身AS的局部表现,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密切相关[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斑块形成是AS的特征表现[2],CAS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膜受损[3]。中医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痴呆”“中风”“胸痹”“脉痹”等病症范畴,治法也各显差异,其中补肾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4]
动脉粥样硬化_文章发表






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西医形成机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多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它不仅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进展,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塑的早期评价指标,颈动脉内膜增厚是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重要病理变化基础。[5]糖尿病、高脂血症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均可影响内膜厚度(IMT)导致斑块形成。[6]斑块稳定性、颈动脉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等是反映颈部斑块情况的重要指标。[7]血管内皮损伤、管壁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引发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迁移增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发病机制。
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因病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学认为其病理因素为痰浊、血瘀,多责之脾肾,以肾为要。[8]《素问·阴阳阴象大论》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已。”肾精亏损,精不生血,阴不生津,致血燥津枯,血液黏滞而成瘀;水不涵木,木失条达,使气机不畅、血行不利而成瘀;肾精不足,无以化气,血液失其温煦推动而成瘀。[9]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10]《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成痰也。”痰瘀互结于络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主要病机。[11]可见“虚”与“瘀”两因素是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病关键,肾虚、血瘀、痰阻形成病机关联,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3.1  补肾活血汤剂临床对照观察
      骆丽娟等[8]采用益气补肾活血方(黄芪、首乌、地黄、桑椹、当归、丹参、地龙、生山楂等组成)对90例患者与血脂康组进行对照,结果示治疗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斑块面积、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改善明显。高氏[12]采用补肾活血方(熟地黄、怀牛膝、制何首乌、补骨脂各15g,三七、制天南星、制半夏、石菖蒲各10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常规治疗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行对照治疗,结果示冠状动脉狭窄率、各类型斑块数、TG、TC、LDL-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刘氏[13]采用活血化瘀利水复方(主要由黄芪、丹参、茺蔚子、车前子、夏枯草等药物组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结果示两组治疗后血脂、TXB2、6-K-PGF1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王氏[14]采用常规治疗基础加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与常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结果示治疗后两组患者R值、k值低于对照组,MA值、α角高于对照组。表明补肾活血汤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临床效果显著。
3.2  补肾活血中成药现代实验研究
      袁士等[15]运用分子对接及生物网络功能模块识别等网络药理学技术,发现复方丹参滴丸主要作用成分包括原儿茶醛、丹参酮Ⅵ、丹参素,研究发现其通过抑制炎症、免疫和氧化应激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三七总皂苷(PNS)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朱氏[16]用PNS治疗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且CIMT≥0.9mm的患者,以阿托伐他汀为对照,结果示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指标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余伟云等[17]通过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治疗AS疗效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疗效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罗氏[18]采用观察组口服山楂提取物胶囊联合虎杖提取物胶囊与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对照。结果示观察组治疗后斑块积分与IMT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补肾活血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动脉斑块的形成。
4、小结与展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西医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固斑等治疗为主,中医将其分属于“中风”“头痛”“眩晕”“胸痹”等范畴,病机为肾气亏虚,痰瘀交阻。治法主要采用补肾活血法使肾气充足,化痰活血。补肾活血法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及修复血管壁损伤及抗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等逆转斑块形成[19],全面干预As的发生、发展,从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诊疗思路。但目前中医对AS的认识多限于临床经验总结,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研究。[20]单纯中医治疗疗程长,效果远不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各家学者观点不一,方药采用及药物剂量难以规范化[21],为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应做出准确的辨证论治,不拘于一家言论,在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应缩短患者疗程,争取在中医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田琳,贾莉,牟秀霞,等.补肾活血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2)17-20.
2、温慧军,吕敏.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内皮素-1及丙二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09):934-937.
3、麻莉,杨迎飞,童晓云.《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1):855-859.
4、安冬青,吴宗贵.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5)507-511.
5、郭晓斌,王鹏,陶立元,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7)2043-2047.
6、魏韬,胡勇,张树森,等.浅析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机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3)90-91.
7、陈文强,黄小波,王宁群,等.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211-3214.
8、骆丽娟.益气补肾活血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11-312.
9、陈湘筠,姚明龙,黄文金,等.基于文献调研的血瘀证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1825-1827.
10、盛叶,张琪.张琪教授从肾虚痰瘀论治颈动脉粥样硬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35-37.
11、秦英.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8,58(22):76-78.
12、高明,李琳,李曼.补肾活血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8,33(5)860-864.
13、刘鹏业,黄琛,娄翕翕,等.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6)9-11.
14、王淑兰,张彦虎,高波.活血化瘀软、软坚散结法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5):15-16.
15、袁文锋,涂铭扬,陈超,等.基于分子对接及生物网络功能模块识别的复方丹参滴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7,52(9)743-749.
16、谢婷婷,于伟宏,曹方,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46-147.
17、余伟云.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119-121.
18、罗菁.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5)28-29.
19、钟伟,王永刚,于远望,等.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8)2043-2045.
20、夏兆云,潘露茜,施扬,等.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8,24(4)467-469.
21、赵文君,郭家奎.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