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为80%,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52%。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水平,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文章发表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目前艾滋病还无法治愈,多采用综合疗法,包括抗HIV病毒治疗、中医治疗、支持治疗等,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重要[1],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依从性为HIV感染者在选择开始和维持一种已知联合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2]。艾滋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病毒控制的好坏以及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危险程度。本文通过对25例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符合陈曦等主编《艾滋病防治技术手册》中关于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9~46岁,平均(35.1±2.3)岁;确诊时间在4~17个月之间,平均(8.2±1.3)月。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43岁,平均(34.2±2.1)岁;确诊时间在5~18个月之间,平均(8.4±1.2)月。50例患者分别使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方案,拉米夫定+齐多夫定+依非韦伦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奈韦拉平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方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给予其一定的健康教育宣教,对抗病毒治疗进行常规指导。观察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如下。
1.2.1 认知及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起初得知自己患病时总是拒绝相信的,然后会过渡到极度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此时应针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建设,劝其接受患病的事实,讲解目前艾滋病治疗的相关方案,介绍病友经过治疗可以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例子,加强其积极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勇敢将病情告知家人,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发放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册,向其讲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平时需要注意哪些防护措施,来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朋友。
1.2.2 用药教育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持久性,以及HAART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近期反应(如头晕、恶心、皮疹等)和长期不良反应(如肝功能的损伤和骨髓抑制引起的贫血等)。对HAART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并长期坚持服药。如果发生漏服药的情况,3h之内可予补服,否则待下次按量服用即可,千万不要在下次服用时间内用双倍的剂量来弥补。
1.2.3 电话随访指导
       为患者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每月电话随访1次。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询问用药情况,了解其不良反应,向其说明大部分不良反应经过6~12周后会逐渐减轻或好转,强调依从性应大于95%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劝其认识同伴,加入一定的平台,排解苦闷、抑郁心理,互相鼓励支持,增强治疗的信心及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抵抗力。
1.3  依从性评价方法
       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考察最近一周服药情况,内容包括你是否有漏服药经历?你是否有时会停药?当你感觉病情好转时是否会停药?当你感觉病情更坏时是否会停药?依从程度达100%为完全依从;依从程度>90%,且<100%为不完全依从;依从程度≤90%以下,且>80%为依从性差;依从程度<80%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为80%,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52%。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例,%)_文章发表


表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指包括核苷类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三大类药物中3种及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针对艾滋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达到治疗效果的前提是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3]。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恶心、呕吐、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不适,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许多患者为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不适,减轻自身痛苦,擅自停药,从而造成依从性下降[4]。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的危险因素为药物不良反应和有漏服药物经历,同时受患者自身因素、治疗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认知接受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坚持用药的依从性、家属及朋友的支持情况等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建立积极的治疗的心态,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坚持长期服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积极克服;追踪患者近期心理及服药情况,给予其心理支持,解答疑惑,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本研究表明,经过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80%)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52%)。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水平,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覃钟丽,甘雪梅,韦月琼.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36-37.
2、王慧群,俞曦,范春红,等.整体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5,(25):175-177.
3、于荣辉,绳宇,程继英.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42-2344.
4、李建卓,金燕,杨慧,等.济南市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3):106-110.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为80%,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52%。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水平,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文章发表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目前艾滋病还无法治愈,多采用综合疗法,包括抗HIV病毒治疗、中医治疗、支持治疗等,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重要[1],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依从性为HIV感染者在选择开始和维持一种已知联合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2]。艾滋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病毒控制的好坏以及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危险程度。本文通过对25例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符合陈曦等主编《艾滋病防治技术手册》中关于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9~46岁,平均(35.1±2.3)岁;确诊时间在4~17个月之间,平均(8.2±1.3)月。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43岁,平均(34.2±2.1)岁;确诊时间在5~18个月之间,平均(8.4±1.2)月。50例患者分别使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方案,拉米夫定+齐多夫定+依非韦伦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奈韦拉平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方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给予其一定的健康教育宣教,对抗病毒治疗进行常规指导。观察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如下。
1.2.1 认知及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起初得知自己患病时总是拒绝相信的,然后会过渡到极度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此时应针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建设,劝其接受患病的事实,讲解目前艾滋病治疗的相关方案,介绍病友经过治疗可以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例子,加强其积极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勇敢将病情告知家人,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发放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册,向其讲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平时需要注意哪些防护措施,来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朋友。
1.2.2 用药教育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持久性,以及HAART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近期反应(如头晕、恶心、皮疹等)和长期不良反应(如肝功能的损伤和骨髓抑制引起的贫血等)。对HAART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并长期坚持服药。如果发生漏服药的情况,3h之内可予补服,否则待下次按量服用即可,千万不要在下次服用时间内用双倍的剂量来弥补。
1.2.3 电话随访指导
       为患者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每月电话随访1次。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询问用药情况,了解其不良反应,向其说明大部分不良反应经过6~12周后会逐渐减轻或好转,强调依从性应大于95%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劝其认识同伴,加入一定的平台,排解苦闷、抑郁心理,互相鼓励支持,增强治疗的信心及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抵抗力。
1.3  依从性评价方法
       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考察最近一周服药情况,内容包括你是否有漏服药经历?你是否有时会停药?当你感觉病情好转时是否会停药?当你感觉病情更坏时是否会停药?依从程度达100%为完全依从;依从程度>90%,且<100%为不完全依从;依从程度≤90%以下,且>80%为依从性差;依从程度<80%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为80%,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52%。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例,%)_文章发表


表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指包括核苷类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三大类药物中3种及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针对艾滋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达到治疗效果的前提是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3]。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恶心、呕吐、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不适,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许多患者为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不适,减轻自身痛苦,擅自停药,从而造成依从性下降[4]。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的危险因素为药物不良反应和有漏服药物经历,同时受患者自身因素、治疗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认知接受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坚持用药的依从性、家属及朋友的支持情况等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建立积极的治疗的心态,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坚持长期服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积极克服;追踪患者近期心理及服药情况,给予其心理支持,解答疑惑,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本研究表明,经过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80%)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52%)。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水平,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覃钟丽,甘雪梅,韦月琼.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36-37.
2、王慧群,俞曦,范春红,等.整体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5,(25):175-177.
3、于荣辉,绳宇,程继英.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42-2344.
4、李建卓,金燕,杨慧,等.济南市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