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颈部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病变利用B超进行鉴别诊断的作用

【摘要】目的:针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通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后,分析其临床诊断结果。方法:在2018年9月到2019 年9月期间,在本院随机选取80 例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塞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分析其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无症状ST 段、有症状ST 段以及平均心率监测结果都要明显优于对比组(P >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诊断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情况,提高患者诊断效率。
【关键词】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规心电图诊断;动态心电图;诊断效率;论文发表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过滤、增殖和免疫的功能,颈部是淋巴结分布最为密集的部位,根据临床数据统计显示,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发病最高,淋巴结病变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与肿瘤、炎症、反应性增生等因素相关[1],临床上将其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其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其治疗、预后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见确定淋巴结病变的性质是临床治疗淋巴结病变的重要前提。B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诊断、鉴别方式,其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无创性等优势[2],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基于此,本文特地选取8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B超诊断,分析将B超用于鉴别淋巴结病变性质的临床价值,详情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收治的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良性病变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96±3.74)岁;恶性病变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28±3.5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其余病情资料和基本情况,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开展前征得医院伦理会和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检查方式:本次使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为西门子1000型号,探头频率调整为5~14MHZ,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探头与皮肤呈垂体位,直接扫描患者腹股沟、腋窝、锁骨下、颈部等浅表组织,记录病灶的回声特征、边界、短径、长径、位置以及有无坏死等情况,适当调节超声的增益,结合彩超计算血流阻力指数,测量动脉流速,了解血流情况等[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利用B超诊断的确诊率;对比总结良恶性淋巴结的B超图像特点。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超诊断结果
       40例确诊为良性淋巴结患者中,其中18例为结核性淋巴结肿大,22例为急性淋巴结炎。B超对良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90.00%(36/40);对恶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92.50%(37/40),淋巴结病变B超确诊率为91.25%(73/80)。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B 超在良恶性分辨中正确率_论文发表



表1 分析B 超在良恶性分辨中正确率
2.2 B 超影像特点
       恶性浅部淋巴结B超影像表现:周边型血流,病变位置横径变长,呈圆形表现,且经测量,病变部位纵径和横径比值<2,低回声皮质层增厚超过3mm,淋巴结内部存在细小的钙化点或内部髓质存在液化表现,淋巴结内部血管分支呈现为不规则走向,分支较多,存在丰富的血流信号,RI时高时低。
       良性浅部淋巴结B超影像表现:纵径变长,门型血流,呈现为椭圆形,病变部位呈现为不连续的低回声区,纵径和横径比值>2,血流信号正常或高回声结门,内部液体性质无改变,血管呈平直走向,淋巴结内部存在条索状的高回声区,包膜完整,内部髓质的轮廓清晰。
3、 讨论
       确诊疾病病变性质、类型是制定治疗、护理方案的重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的传统检查方式,诊断正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最高,但是病理检查极易对患者生理甚至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劣势较为明显;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如B超、核磁共振、X光等逐渐应用于临床,与病理检查相比安全性更高,且操作更为简便,患者接受配合度更高[4]。
       本研究着重就B超诊断确诊率和B超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超诊断确诊率为91.25%,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确诊率极高,与孟艳枝[5]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结果证实,良、恶性病变的B超图像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恶性病变淋巴结血液分部多呈现周边型,淋巴结多为圆形,血管分布走向不规则,而良性病变血液分部多呈现门型,呈现为椭圆形,血管呈平直走向;由此说明,B超图像能够迅速、完全、清晰的显示淋巴结和周边血流情况以及血管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B超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式,能够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探头,更为直观、实时观察淋巴结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及具体结构、大小、位置,有利于分辨良恶性淋巴结,优势明显,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疾病后续治疗、预后改善等提供依据,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马梅.颈部浅表淋巴结B超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1):129-130.
[2] 陈松英.高频超声检查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386-3387.
[3] 王忠波,巩雪.颈部浅表淋巴结B超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5):84-85.
[4] 何涛,沈刚.B起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18):56-57.
[5] 孟艳枝.用B超检查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1):157-158.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颈部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病变利用B超进行鉴别诊断的作用
【摘要】目的:针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通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后,分析其临床诊断结果。方法:在2018年9月到2019 年9月期间,在本院随机选取80 例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塞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分析其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无症状ST 段、有症状ST 段以及平均心率监测结果都要明显优于对比组(P >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诊断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情况,提高患者诊断效率。
【关键词】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规心电图诊断;动态心电图;诊断效率;论文发表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过滤、增殖和免疫的功能,颈部是淋巴结分布最为密集的部位,根据临床数据统计显示,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发病最高,淋巴结病变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与肿瘤、炎症、反应性增生等因素相关[1],临床上将其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其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其治疗、预后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见确定淋巴结病变的性质是临床治疗淋巴结病变的重要前提。B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诊断、鉴别方式,其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无创性等优势[2],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基于此,本文特地选取8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B超诊断,分析将B超用于鉴别淋巴结病变性质的临床价值,详情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收治的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良性病变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96±3.74)岁;恶性病变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28±3.5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其余病情资料和基本情况,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开展前征得医院伦理会和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检查方式:本次使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为西门子1000型号,探头频率调整为5~14MHZ,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探头与皮肤呈垂体位,直接扫描患者腹股沟、腋窝、锁骨下、颈部等浅表组织,记录病灶的回声特征、边界、短径、长径、位置以及有无坏死等情况,适当调节超声的增益,结合彩超计算血流阻力指数,测量动脉流速,了解血流情况等[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利用B超诊断的确诊率;对比总结良恶性淋巴结的B超图像特点。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超诊断结果
       40例确诊为良性淋巴结患者中,其中18例为结核性淋巴结肿大,22例为急性淋巴结炎。B超对良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90.00%(36/40);对恶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为92.50%(37/40),淋巴结病变B超确诊率为91.25%(73/80)。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B 超在良恶性分辨中正确率_论文发表



表1 分析B 超在良恶性分辨中正确率
2.2 B 超影像特点
       恶性浅部淋巴结B超影像表现:周边型血流,病变位置横径变长,呈圆形表现,且经测量,病变部位纵径和横径比值<2,低回声皮质层增厚超过3mm,淋巴结内部存在细小的钙化点或内部髓质存在液化表现,淋巴结内部血管分支呈现为不规则走向,分支较多,存在丰富的血流信号,RI时高时低。
       良性浅部淋巴结B超影像表现:纵径变长,门型血流,呈现为椭圆形,病变部位呈现为不连续的低回声区,纵径和横径比值>2,血流信号正常或高回声结门,内部液体性质无改变,血管呈平直走向,淋巴结内部存在条索状的高回声区,包膜完整,内部髓质的轮廓清晰。
3、 讨论
       确诊疾病病变性质、类型是制定治疗、护理方案的重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的传统检查方式,诊断正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最高,但是病理检查极易对患者生理甚至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劣势较为明显;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如B超、核磁共振、X光等逐渐应用于临床,与病理检查相比安全性更高,且操作更为简便,患者接受配合度更高[4]。
       本研究着重就B超诊断确诊率和B超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超诊断确诊率为91.25%,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确诊率极高,与孟艳枝[5]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结果证实,良、恶性病变的B超图像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恶性病变淋巴结血液分部多呈现周边型,淋巴结多为圆形,血管分布走向不规则,而良性病变血液分部多呈现门型,呈现为椭圆形,血管呈平直走向;由此说明,B超图像能够迅速、完全、清晰的显示淋巴结和周边血流情况以及血管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B超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式,能够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探头,更为直观、实时观察淋巴结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及具体结构、大小、位置,有利于分辨良恶性淋巴结,优势明显,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疾病后续治疗、预后改善等提供依据,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马梅.颈部浅表淋巴结B超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1):129-130.
[2] 陈松英.高频超声检查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386-3387.
[3] 王忠波,巩雪.颈部浅表淋巴结B超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5):84-85.
[4] 何涛,沈刚.B起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18):56-57.
[5] 孟艳枝.用B超检查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