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头颈部3D-CT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由于脑部的血管网络十分复杂和精密,采取一般的透视机难以全面而又细致观察患者脑部情况,与其相比,采取头颈部3D-CT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介入治疗,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帮助临床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获取多个角度的脑部细小血管的信息,更加直观地观察患者病灶部位的情况,准确定位并进行手术操作[1]。脑血管成形术作为药物和开放性手术之间的一种微创技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利用影像学设备,透过人体的自然管道直达病灶进行治疗。临床上对于脑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患者通常采取神经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十分显著[2]。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利用影像学设备,包括:CT机、透视机以及常规血管造影机等,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利用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辅助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疗效,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本次研究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神经介入的治疗,值得临床肯定和应用,报告如下。论文发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脑动脉狭窄以及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其中,研究组男性46例,女性36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为(73±5)岁;其中,脑动脉狭窄患者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28例。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60~84 岁,平均年龄为(73±6)岁;其中,脑动脉狭窄患者57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25 例。本研究经荥阳市人民医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精神异常的患者;②排除资料不全的患者;③排除存在其他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或者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静脉溶栓或者脑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神经介入治疗。利用PLX2200透视机以及3-DCT旋转DSA机进行神经介入的手术治疗,介入器械包括:滤器、导丝、静脉导管以及弹簧栓。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和脑卒中患者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观察患者术后出现头晕以及头痛的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各项身体指标以及复发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进行统计描述,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_论文发表




表1 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2.2  2组脑卒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脑卒中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脑卒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率比较_论文发表





表2 2组脑卒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缺血属于严重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早地进行干预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神经介入微创治疗取得显著进步,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日益受到重视[4]。
       由于人体脑血管结构及走行十分复杂,加之精密度相对较高,常规DSA图像由于血管走行迂曲或血管管壁的偏心性斑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且DSA图像为前后重叠图像因而对管腔的狭窄程度评价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利于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或影响手术疗效[5]。而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二维DSA图像上通过旋转球管获得3-DCTA血管三维图像,可以全方位对患者颅内血管走行结合DSA图像综合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可制准确描绘出血管三维立体血管图像,以帮助医生了解正常血管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支架植入术前支架长度、直径及材料选择,有效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6],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脑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卒中术后语言功能障碍、偏瘫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进行静脉溶栓术或者脑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过程中,利用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血管支架成形术或溶栓再通术介入治疗能够获取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颅脑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了疾病的复发率,更加值得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过程当中。同时利用CT机能够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对于患者头颈部的细小血管进行探查,还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患者患病部位的结构特点,进而准确定位发生病变的部位[7],因而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静脉溶栓或者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疗效优于床柜DSA,行3D-DSA检查能够及时准确确定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及复发率,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雷州,刘玉学,牛瑞堂,等.CT引导下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10):673-675.
[2]林成,张强,朱安林,等.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8,31(2):97-102.
[3]冯凯,左勇,李睿.C臂CT对比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单次旋转照射辐射剂量学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0):2447-2449.
[4]熊焰.头颈部CT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66-167.
[5]牛晓旺,郑娟,杜世伟,等.C臂CT在神经介入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9):573-576.
[6]陈建甬,杨建军,俞高龙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1):8-11.
[7]李雄.浅谈头颈部CT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44-45.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头颈部3D-CT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由于脑部的血管网络十分复杂和精密,采取一般的透视机难以全面而又细致观察患者脑部情况,与其相比,采取头颈部3D-CT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介入治疗,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帮助临床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获取多个角度的脑部细小血管的信息,更加直观地观察患者病灶部位的情况,准确定位并进行手术操作[1]。脑血管成形术作为药物和开放性手术之间的一种微创技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利用影像学设备,透过人体的自然管道直达病灶进行治疗。临床上对于脑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患者通常采取神经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十分显著[2]。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利用影像学设备,包括:CT机、透视机以及常规血管造影机等,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利用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辅助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疗效,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本次研究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进行神经介入的治疗,值得临床肯定和应用,报告如下。论文发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脑动脉狭窄以及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其中,研究组男性46例,女性36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为(73±5)岁;其中,脑动脉狭窄患者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28例。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60~84 岁,平均年龄为(73±6)岁;其中,脑动脉狭窄患者57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25 例。本研究经荥阳市人民医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精神异常的患者;②排除资料不全的患者;③排除存在其他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或者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静脉溶栓或者脑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神经介入治疗。利用PLX2200透视机以及3-DCT旋转DSA机进行神经介入的手术治疗,介入器械包括:滤器、导丝、静脉导管以及弹簧栓。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和脑卒中患者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观察患者术后出现头晕以及头痛的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各项身体指标以及复发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进行统计描述,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_论文发表




表1 2组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2.2  2组脑卒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脑卒中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脑卒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率比较_论文发表





表2 2组脑卒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缺血属于严重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早地进行干预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神经介入微创治疗取得显著进步,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日益受到重视[4]。
       由于人体脑血管结构及走行十分复杂,加之精密度相对较高,常规DSA图像由于血管走行迂曲或血管管壁的偏心性斑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且DSA图像为前后重叠图像因而对管腔的狭窄程度评价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利于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或影响手术疗效[5]。而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二维DSA图像上通过旋转球管获得3-DCTA血管三维图像,可以全方位对患者颅内血管走行结合DSA图像综合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可制准确描绘出血管三维立体血管图像,以帮助医生了解正常血管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支架植入术前支架长度、直径及材料选择,有效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6],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脑动脉狭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卒中术后语言功能障碍、偏瘫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进行静脉溶栓术或者脑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过程中,利用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血管支架成形术或溶栓再通术介入治疗能够获取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颅脑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了疾病的复发率,更加值得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过程当中。同时利用CT机能够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对于患者头颈部的细小血管进行探查,还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患者患病部位的结构特点,进而准确定位发生病变的部位[7],因而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静脉溶栓或者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疗效优于床柜DSA,行3D-DSA检查能够及时准确确定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及复发率,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雷州,刘玉学,牛瑞堂,等.CT引导下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10):673-675.
[2]林成,张强,朱安林,等.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8,31(2):97-102.
[3]冯凯,左勇,李睿.C臂CT对比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单次旋转照射辐射剂量学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0):2447-2449.
[4]熊焰.头颈部CT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66-167.
[5]牛晓旺,郑娟,杜世伟,等.C臂CT在神经介入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9):573-576.
[6]陈建甬,杨建军,俞高龙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1):8-11.
[7]李雄.浅谈头颈部CT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