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找准金融服务重点,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毫无疑问,搞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找准实体经济发展难点,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低下、脱实向虚、结构失衡、投向错配、秩序紊乱等问题,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坚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初心,不断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发挥科技驱动作用,提升金融供给服务的精准性;以创新为抓手,优先发展普惠金融。以便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
一、引言
       现代金融具有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既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更是微观经济要素组合的龙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期,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的不足,作为实体经济的推动力量,无论是政府在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上还是银行在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上,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凸显。
       实体经济发展难点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这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系统发展资源配置功能,从而实现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不高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特别是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不仅仅要就实体经济问题解决找答案,更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猛药。2019 年 2 月 22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以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恰逢其时,是顺应和转换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前瞻性主动作为。由此可见, 实体经济中发展的矛盾可以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必须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从而以健康的金融事业推动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需求,因而深化金融改革的意义在于削减低效供给,促进供需平衡,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更加贴合实体的发展需要(孙国锋,2017; 陆岷峰,2019)。范耀胜(2016)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义是加大金融要素投入并加强金融要素的使用效率,强调服务小微,支持产业创新。刘向耘(2016)提出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扶持新经济发展的同时补足短板,加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其中金融风险是亟需妥善解决的一大难题。尹亭等(2016)主要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角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提出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强调以机制革新矫正传统模式下收益与风险不均衡的状况,重塑收益风险结构。李宁(2018)立足农村金融市场,提出供给总量不足、缺乏制度保障、产品创新性不足是造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梁信志(2018)认为体制内供给不足与体制外规范性低是导致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徐博欢等(2019)指出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错配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以此提升金融资源可得性。许泽玮(2019)则提出理性看待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并强调通过制度约束加强监管。
(二)关于实体经济发展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冯飞(2011)认为实体经济包括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本的集合体,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性,包括工业、农业、制造业等多种业态范畴。丁兆庆(2013)针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结构性掣肘问题,认为工业产业利润率过低、融资渠道不畅、监管制度缺位、企业投资受阻等方面是造成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郑湘明(2013)认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竞争力应当重点解决金融业自我循环和过度膨胀问题,通过相关配套措施落地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强调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努力提高实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方面,权衡(2016)认为支持实体经济一方面能使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发展高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如人工智能等。这些现代化的制造业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支持实体经济也能保障国民就业和收入,防止制造行业的空心化。在经济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就保证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就业,解决了产业升级中行业增长率下降以及制造业萎靡等问题。苗圩(2017)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重塑调整阶段,制造业成为了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领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必须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打破资金脱实向虚的模式,将资金流向制造业领域,促使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王兴莹(2017)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若是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发生资金空转,从而产生金融泡沫,要防止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由此可见,金融发展要依托实体经济,只有支持实体经济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方面,刘冠勤(2017)指出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实体经济不相契合,金融机构存在着严重的资金错配现象,银行贷款往往流向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而不是真正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程度低,金融机构推出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市场上的融资需求,从而使得实体经济活力下降。杨丽(2017) 认为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没有明确的战略部署和实施细则,只是泛泛而谈或者效仿其他银行的举措,不能根据自身客户的需求制定合适的贷款战略,将大量的资源投放在基层的部门中,对于各中小企业的客户服务和产品设计关注甚少。张元(2016)提出金融的脆弱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实体经济传导,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内部,表现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源错位而导致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功能减弱,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自身的脆弱性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的风险传递, 商业银行的资金错配衍生出资金的空转,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使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现象,这主要是由社会资本的趋利性造成的。
(三)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及策略的研究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方面,刘玉荣(2016)指出银行业的资金供给与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的资金错位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要进行战略创新,紧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新型合理的资源配置框架;另一方面要进行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等优势,打造全新的线上线下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刘勇(2017)认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本工作,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行业的体制机制,将优质的金融资源重新整合并流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等领域,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要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中小企业提供低利率的周转资金。郑鈜(2016)主张要以制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银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大力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丰富市场化改革的内涵,鼓励银行开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协调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方面,郝联峰(2016)指出供给侧改革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要抓手,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黄剑辉(2016) 强调政府应持续通过制度创新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效率和活力,配合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叶玲和李心合(2016)认为建设良好的市场配置资源制度是扩大商品交易量和效率的关键,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制度保障下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推进市场化要素价格体系。温建宁(2016)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核心是货币的创新供给,即资金供给侧精准定向宽松,是央行政策调节的最大智慧。
       从以上综述可知,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研究较多,而且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但是,尽管各种措施不断出台,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反思改革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不难发现,现行的政策与措施较多的就实体经济本身来找解决的答案,这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就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视角,既要从实体经济本身找原因,更要从金融供给侧角度找思路。因此,本文立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从金融供给端探究问题的痛点,由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寻求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实现资金供给结构与实体经济需求结构相向而行,从而使金融政策、金融力量更加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操作。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下实体经济发展难点分析
(一)实体经济融资缺口较大,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8 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8%,超过我国 2018 年GDP 的两倍,其中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134.69 万亿元。尽管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规模相比仍不匹配,具体表现于以下三点:第一,金融业总资产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够大。目前,我国的金融总资产只有 GDP 的 4 倍,而美国金融总资产是其GDP 的 11 倍;第二,金融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18 年金融从业人员仅占总劳动力人口的 1.34%,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5%~7%的水平;第三,资本市场总规模较小。截至 2018 年末,我国股票市值与 GDP 之比只有 58.6%,世界平均水平为 76.8%,美、英、韩、加四国平均为 116.6%。实体经济融资缺口较大,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必然导致金融供给侧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供不应求,加之金融机构保守的企业文化,缺少风险共担的理念,使得大量长尾客户享受不到金融资源,金融机构运行缺乏普惠性和公平性。
(二)实体经济资金“被分流”,金融供给脱实向虚
       虚拟经济发展过于膨胀,大量资本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供给不足,极易引发过度的投机活动。一方面,投机性房地产过度繁荣。房地产行业 2018 年全年 GDP 绝对额为 5984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8%。与之相对应的是,房地产业投资与贷款余额以更快速度持续增长。2018 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12.0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9.5%。截至 2018 年 6 月底,全国房产开发贷余额 8.2 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27.8%。显然,房地产开发热度并没因为政策收紧而降低。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抑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与信贷供应。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利润率低下。据测算,我国工业平均利润率远低于金融业利润率,受利润最大化目标趋势, 非金融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减少生产性投资,导致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 推高了新兴企业的融资成本,高昂的利息负担又进一步压减新兴企业的利润规 模,而且虚拟经济膨胀带来的金融风险可能会诱发危机性事件。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经济过度虚拟化不利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只会徒增金融风险。
(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推高,金融供给结构失调
       尽管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总体上是适度的,但在经济社会的一些薄弱领域,仍然承担着较高的融资成本,除了部分央企、政府部门等能够快速通过贷款审批外,占据市场主体比重超90%的中小微企业为了取得贷款,需要额外承担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第三方费用,进一步推高了其融资成本,中小微企业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和转型升级,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目前,银行体系从业务模式、战略地位、目标客户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都存在 “做大放小”的情结和倾向,导致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且金融供给不足,宝贵的信贷资源并未流入金融服务需求迫切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端,金融供给结构失调。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实体经济偏向于选择股票、债券等长期、低成本的直接融资工具,但金融市场大量存在的是短期银行贷款产品,由于长期存在的历史原因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等因素,我国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占比过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偏少。据统计,2018 年我国社会新增融资中间接融资占比 81.4%,而直接融资仅占总量的 14.8%,而同期美国直接融资占比高达 78.1%,包括股票、基金和债券。
(四)实体经济结构亟需优化,金融供给投向错配
      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金融资源配置很关键。现在金融资源的投向出现错配, 表现为信贷投向不够“准”,银行信贷“大水漫灌”和“脱实向虚”情况同时并存,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平衡不适应。商业银行贷款较多流入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实体经济体系中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则处于金融信贷支持的薄弱环节。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力度不够大,创新没有跟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此外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不够“广”,困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存在,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时数据不真实、手续不便捷等痛点制约了金融服务直销的提升,普惠金融发展难以进一步突破,与长尾客户需求不平衡不适应。
       金融资本的地域性失衡也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供给投向错配问题。我国经济的地域性失衡需要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来逐渐缩小,然而由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导致金融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产生逆向作用,北方以及西部的实体经济获得的金融支持相对较少,支持对象的失衡、实体经济金融资本来源的失衡,使得地域性金融失衡问题严重。我国实体经济获得的金融资本,大多数是以企业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处获得的,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资本实力、抵押物水平本来就处于劣势地位,通过上市以及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金融资本更是难上加难。可见,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扭曲,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利益分配机制严重脱节。
(五)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足,金融供给秩序紊乱
       金融机构的大量热钱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供给不足,极易引发过度的投机活动。金融资本为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纷纷涌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虚拟经济行业,如数字经济行业、物联网行业、区块链行业,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总量与存量均高于虚拟经济行业,所以出现实体经济融资满足度低的现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被扭曲,主要表现在资金体外循环。尽管社会融资余额高的企业,其金融依附于实体经济部门而生存,但其规模增速却远超实体经济规模增速,甚至在实体经济低迷阶段依然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和规模水平,间接说明了必然有一部分金融资源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六)实体经济效率走低,金融供给市场化程度不高
       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效率,目前,金融业中经验决策仍占相当大比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供给制思想及保守文化仍在影响着部分经营者,如有些银行对信贷投放到国有性质企业、政府平台企业产生的不良贷款就不追究责任。对于国家而言,银行资金与国有企业资金互有交叉,对大型企业授信频繁会造成过度金融化,而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将无处贷款,进而影响了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扭曲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市场管理上的部门分割远远落后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跨产品的快速金融创新活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约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由于国有资本在金融市场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竞争尚不充分,金融发展缺乏市场化经济主体动力和活力,因此,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顺利,但目前的利率传导机制并没有疏通完全,基准利率的基准性仍然不足。没有有效的市场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市场纪律软化,金融的市场化调节就会弱化甚至失灵,金融领域、实体领域“僵尸企业”“僵”而不“死”,金融机构“败”而不“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股票市场只“上”不“下”等问题的存在就典型地反映了市场自动出清机制的失灵。金融企业只有“生”没有“死”的刚性金融生态环境也抑制了金融市场活力的充分发挥。
四、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更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当前,要紧紧围线发展新理念,激发实体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实体经济发展难点进行分析,当前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做好下面工作。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做实金融供给要作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种类多元化、金融服务多样化,经营理念也要适应新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加快金融业发展、为加大信贷投放提供必须的基础条件,就要构建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相互协作配合的信贷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服务的供给结构, 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满足各地区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让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好的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诉求。保证实体经济有更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可选择,还可以选择上市及发行债券等金融负担较少的方式获得融资资金。只有当金融体系充分发展、金融资源供大于求,实体经济资金的满足度才有可能提升,而前提条件就是要不断通过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才可能实现。
(二)坚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初心,不断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各类金融机构的产生都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起初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比如从城市信用社演变而来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是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服务地方经济;从农村信用社演变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经济, 即使是工、农、中、建、交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当时的定位与初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行之间的业务边界日趋模糊,但是各家银行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一直是存在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各家金融机构回到支持实体经济的初心上来,坚守自己的市场定位,调整金融服务布局,实现金融资本的优化匹配,防止金融资本过多的流向虚拟经济,推动不同经济区域实现同步发展,
(三)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提升直接融资占比
       我国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且发展不充分;间接融资中以银行为主,其他金融中介占比较低;银行中以大型银行为主,缺乏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机构,且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弱,易出现信用风险。因此, 通过对金融结构和体系的优化,完善融资结构体系,促进发展股权融资,增加直接融资占比。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有效发挥其市场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交易和退市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交易全程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特别是注册制和退出机制将会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增加微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熟悉本地客户等优势为实体经济服务。
(四)发挥科技驱动作用,提升金融供给服务的精准性
       金融机构应借助高科技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了解、分析、掌握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不断发掘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多层次、结构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尤其要关注民生领域,发掘民生类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要求,推进金融科技在产品和服务中的创新运用,开发专业化、个性化产品,尤其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不断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便利程度。
(五)以创新为抓手,优先发展普惠金融
       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丰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项目可以有效激活实体经济活力,盘活实体经济资金链条,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金融服务行业要打破制度僵化的限制,改善金融服务机构的制度壁垒,通过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产品,缩短实体经济贷款融资审批流程与时限等,为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帮助实体经济更快捷、更迅速的获得金融资金支持。当前,商业银行应围绕客户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可行的产品要素及准入要求,立足于客户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化供给结构,优先满足符合市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及资信状况良好企业的金融需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对优质、诚信企业积极推广循环续贷模式。金融机构也要增加中小金融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选择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围绕我国实体经济,围绕县域,围绕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在内的“四农”和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加大金融创新,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五、结语
       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还要使得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既要防止总需求下滑造成的实体经济低迷,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助长债务与杠杆风险。政府要加强政策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监管部门要积极创造适应实体经济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交流,帮助金融机构塑造“以实体为本”的经营体系和管理模式,设计出一整套权衡双发利益关系的考核评价机制。实体企业也要顺应经济新形式,顺应金融改革的政策要求,加快企业的金融制度完善,主动适应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长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促进金融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不断完善金融制度,打破制度藩篱,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金融运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沈黎怡,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9(7):36-43.
[2]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精准扶小”政策顶层设计探究——基于现有扶持中小微企业若干政策的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3):35-42.                                                    
[3]徐博欢等.互联网金融伦理秩序研究[J].武汉金融,2019(5):74-76.                           
[4]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1):76-84.
[5]徐阳洋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优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37-43.              
[6]陆岷峰,徐博欢.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3):73-79.
[7]陆岷峰, 徐阳洋.关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9(4):32-41.
[8]杨亮等.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风险问题与治理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74-83.
[9]陆岷峰,徐阳洋.构建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J].济南大学学报,2019(2):137-145.
[10]季子钊等.居民杠杆率对中国经济增长及房地产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 2019(2):3-11.
[11]徐阳洋.老年投资行为轨迹特点及健康投资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 (3):35-41.
[12]周军煜等.数字化小微金融发展的战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9(2):127-134.        
[13]周军煜等.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9(2):44-49.
[14]徐博欢等.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推进民营经济更健康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3):1-9.
[15] 陆岷峰, 周军煜. 金融开放加大背景下我国外源性风险状况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9(3):19-27.
[16]徐博欢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研究[J].西南金融,2019(4):29-38.
[17]徐博欢等.金融劣根性的内涵、表现及治理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16.
[18]李保兴,张文路,自晓春,杨天明.供给侧结构改革金融支持路径──以保山为例[J].时代金融, 2018(2):119-122.
[19]孙国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供给[J].新金融评论,2017(2):70-79.             
[20]汪祖刚等.数字小微金融的优越性与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9(1):3-10.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找准金融服务重点,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毫无疑问,搞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找准实体经济发展难点,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低下、脱实向虚、结构失衡、投向错配、秩序紊乱等问题,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坚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初心,不断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发挥科技驱动作用,提升金融供给服务的精准性;以创新为抓手,优先发展普惠金融。以便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
一、引言
       现代金融具有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既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更是微观经济要素组合的龙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期,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的不足,作为实体经济的推动力量,无论是政府在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上还是银行在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上,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凸显。
       实体经济发展难点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这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系统发展资源配置功能,从而实现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不高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特别是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不仅仅要就实体经济问题解决找答案,更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猛药。2019 年 2 月 22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以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恰逢其时,是顺应和转换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前瞻性主动作为。由此可见, 实体经济中发展的矛盾可以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必须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从而以健康的金融事业推动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需求,因而深化金融改革的意义在于削减低效供给,促进供需平衡,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更加贴合实体的发展需要(孙国锋,2017; 陆岷峰,2019)。范耀胜(2016)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义是加大金融要素投入并加强金融要素的使用效率,强调服务小微,支持产业创新。刘向耘(2016)提出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扶持新经济发展的同时补足短板,加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其中金融风险是亟需妥善解决的一大难题。尹亭等(2016)主要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角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提出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强调以机制革新矫正传统模式下收益与风险不均衡的状况,重塑收益风险结构。李宁(2018)立足农村金融市场,提出供给总量不足、缺乏制度保障、产品创新性不足是造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梁信志(2018)认为体制内供给不足与体制外规范性低是导致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徐博欢等(2019)指出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错配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以此提升金融资源可得性。许泽玮(2019)则提出理性看待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并强调通过制度约束加强监管。
(二)关于实体经济发展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冯飞(2011)认为实体经济包括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本的集合体,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性,包括工业、农业、制造业等多种业态范畴。丁兆庆(2013)针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结构性掣肘问题,认为工业产业利润率过低、融资渠道不畅、监管制度缺位、企业投资受阻等方面是造成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郑湘明(2013)认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竞争力应当重点解决金融业自我循环和过度膨胀问题,通过相关配套措施落地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强调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努力提高实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方面,权衡(2016)认为支持实体经济一方面能使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发展高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如人工智能等。这些现代化的制造业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支持实体经济也能保障国民就业和收入,防止制造行业的空心化。在经济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就保证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就业,解决了产业升级中行业增长率下降以及制造业萎靡等问题。苗圩(2017)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重塑调整阶段,制造业成为了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领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必须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打破资金脱实向虚的模式,将资金流向制造业领域,促使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王兴莹(2017)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若是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发生资金空转,从而产生金融泡沫,要防止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由此可见,金融发展要依托实体经济,只有支持实体经济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方面,刘冠勤(2017)指出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实体经济不相契合,金融机构存在着严重的资金错配现象,银行贷款往往流向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而不是真正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程度低,金融机构推出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市场上的融资需求,从而使得实体经济活力下降。杨丽(2017) 认为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没有明确的战略部署和实施细则,只是泛泛而谈或者效仿其他银行的举措,不能根据自身客户的需求制定合适的贷款战略,将大量的资源投放在基层的部门中,对于各中小企业的客户服务和产品设计关注甚少。张元(2016)提出金融的脆弱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实体经济传导,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内部,表现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源错位而导致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功能减弱,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自身的脆弱性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的风险传递, 商业银行的资金错配衍生出资金的空转,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使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现象,这主要是由社会资本的趋利性造成的。
(三)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及策略的研究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方面,刘玉荣(2016)指出银行业的资金供给与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的资金错位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要进行战略创新,紧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新型合理的资源配置框架;另一方面要进行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等优势,打造全新的线上线下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刘勇(2017)认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本工作,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行业的体制机制,将优质的金融资源重新整合并流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等领域,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要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中小企业提供低利率的周转资金。郑鈜(2016)主张要以制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银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大力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丰富市场化改革的内涵,鼓励银行开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协调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方面,郝联峰(2016)指出供给侧改革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要抓手,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黄剑辉(2016) 强调政府应持续通过制度创新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效率和活力,配合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叶玲和李心合(2016)认为建设良好的市场配置资源制度是扩大商品交易量和效率的关键,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制度保障下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推进市场化要素价格体系。温建宁(2016)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核心是货币的创新供给,即资金供给侧精准定向宽松,是央行政策调节的最大智慧。
       从以上综述可知,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研究较多,而且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但是,尽管各种措施不断出台,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反思改革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不难发现,现行的政策与措施较多的就实体经济本身来找解决的答案,这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就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视角,既要从实体经济本身找原因,更要从金融供给侧角度找思路。因此,本文立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从金融供给端探究问题的痛点,由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寻求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实现资金供给结构与实体经济需求结构相向而行,从而使金融政策、金融力量更加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操作。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下实体经济发展难点分析
(一)实体经济融资缺口较大,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8 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8%,超过我国 2018 年GDP 的两倍,其中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134.69 万亿元。尽管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规模相比仍不匹配,具体表现于以下三点:第一,金融业总资产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够大。目前,我国的金融总资产只有 GDP 的 4 倍,而美国金融总资产是其GDP 的 11 倍;第二,金融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18 年金融从业人员仅占总劳动力人口的 1.34%,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5%~7%的水平;第三,资本市场总规模较小。截至 2018 年末,我国股票市值与 GDP 之比只有 58.6%,世界平均水平为 76.8%,美、英、韩、加四国平均为 116.6%。实体经济融资缺口较大,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必然导致金融供给侧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供不应求,加之金融机构保守的企业文化,缺少风险共担的理念,使得大量长尾客户享受不到金融资源,金融机构运行缺乏普惠性和公平性。
(二)实体经济资金“被分流”,金融供给脱实向虚
       虚拟经济发展过于膨胀,大量资本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供给不足,极易引发过度的投机活动。一方面,投机性房地产过度繁荣。房地产行业 2018 年全年 GDP 绝对额为 5984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8%。与之相对应的是,房地产业投资与贷款余额以更快速度持续增长。2018 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12.0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9.5%。截至 2018 年 6 月底,全国房产开发贷余额 8.2 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27.8%。显然,房地产开发热度并没因为政策收紧而降低。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抑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与信贷供应。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利润率低下。据测算,我国工业平均利润率远低于金融业利润率,受利润最大化目标趋势, 非金融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减少生产性投资,导致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 推高了新兴企业的融资成本,高昂的利息负担又进一步压减新兴企业的利润规 模,而且虚拟经济膨胀带来的金融风险可能会诱发危机性事件。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经济过度虚拟化不利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只会徒增金融风险。
(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推高,金融供给结构失调
       尽管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总体上是适度的,但在经济社会的一些薄弱领域,仍然承担着较高的融资成本,除了部分央企、政府部门等能够快速通过贷款审批外,占据市场主体比重超90%的中小微企业为了取得贷款,需要额外承担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第三方费用,进一步推高了其融资成本,中小微企业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和转型升级,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目前,银行体系从业务模式、战略地位、目标客户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都存在 “做大放小”的情结和倾向,导致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且金融供给不足,宝贵的信贷资源并未流入金融服务需求迫切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端,金融供给结构失调。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实体经济偏向于选择股票、债券等长期、低成本的直接融资工具,但金融市场大量存在的是短期银行贷款产品,由于长期存在的历史原因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等因素,我国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占比过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偏少。据统计,2018 年我国社会新增融资中间接融资占比 81.4%,而直接融资仅占总量的 14.8%,而同期美国直接融资占比高达 78.1%,包括股票、基金和债券。
(四)实体经济结构亟需优化,金融供给投向错配
      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金融资源配置很关键。现在金融资源的投向出现错配, 表现为信贷投向不够“准”,银行信贷“大水漫灌”和“脱实向虚”情况同时并存,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平衡不适应。商业银行贷款较多流入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实体经济体系中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则处于金融信贷支持的薄弱环节。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力度不够大,创新没有跟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此外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不够“广”,困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存在,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时数据不真实、手续不便捷等痛点制约了金融服务直销的提升,普惠金融发展难以进一步突破,与长尾客户需求不平衡不适应。
       金融资本的地域性失衡也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供给投向错配问题。我国经济的地域性失衡需要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来逐渐缩小,然而由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导致金融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产生逆向作用,北方以及西部的实体经济获得的金融支持相对较少,支持对象的失衡、实体经济金融资本来源的失衡,使得地域性金融失衡问题严重。我国实体经济获得的金融资本,大多数是以企业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处获得的,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资本实力、抵押物水平本来就处于劣势地位,通过上市以及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金融资本更是难上加难。可见,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扭曲,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利益分配机制严重脱节。
(五)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足,金融供给秩序紊乱
       金融机构的大量热钱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供给不足,极易引发过度的投机活动。金融资本为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纷纷涌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虚拟经济行业,如数字经济行业、物联网行业、区块链行业,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总量与存量均高于虚拟经济行业,所以出现实体经济融资满足度低的现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被扭曲,主要表现在资金体外循环。尽管社会融资余额高的企业,其金融依附于实体经济部门而生存,但其规模增速却远超实体经济规模增速,甚至在实体经济低迷阶段依然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和规模水平,间接说明了必然有一部分金融资源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六)实体经济效率走低,金融供给市场化程度不高
       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效率,目前,金融业中经验决策仍占相当大比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供给制思想及保守文化仍在影响着部分经营者,如有些银行对信贷投放到国有性质企业、政府平台企业产生的不良贷款就不追究责任。对于国家而言,银行资金与国有企业资金互有交叉,对大型企业授信频繁会造成过度金融化,而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将无处贷款,进而影响了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扭曲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市场管理上的部门分割远远落后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跨产品的快速金融创新活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约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由于国有资本在金融市场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竞争尚不充分,金融发展缺乏市场化经济主体动力和活力,因此,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顺利,但目前的利率传导机制并没有疏通完全,基准利率的基准性仍然不足。没有有效的市场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市场纪律软化,金融的市场化调节就会弱化甚至失灵,金融领域、实体领域“僵尸企业”“僵”而不“死”,金融机构“败”而不“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股票市场只“上”不“下”等问题的存在就典型地反映了市场自动出清机制的失灵。金融企业只有“生”没有“死”的刚性金融生态环境也抑制了金融市场活力的充分发挥。
四、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更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当前,要紧紧围线发展新理念,激发实体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实体经济发展难点进行分析,当前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做好下面工作。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做实金融供给要作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种类多元化、金融服务多样化,经营理念也要适应新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加快金融业发展、为加大信贷投放提供必须的基础条件,就要构建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相互协作配合的信贷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服务的供给结构, 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满足各地区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让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好的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诉求。保证实体经济有更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可选择,还可以选择上市及发行债券等金融负担较少的方式获得融资资金。只有当金融体系充分发展、金融资源供大于求,实体经济资金的满足度才有可能提升,而前提条件就是要不断通过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才可能实现。
(二)坚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初心,不断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各类金融机构的产生都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起初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比如从城市信用社演变而来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是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服务地方经济;从农村信用社演变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经济, 即使是工、农、中、建、交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当时的定位与初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行之间的业务边界日趋模糊,但是各家银行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一直是存在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各家金融机构回到支持实体经济的初心上来,坚守自己的市场定位,调整金融服务布局,实现金融资本的优化匹配,防止金融资本过多的流向虚拟经济,推动不同经济区域实现同步发展,
(三)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提升直接融资占比
       我国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且发展不充分;间接融资中以银行为主,其他金融中介占比较低;银行中以大型银行为主,缺乏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机构,且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弱,易出现信用风险。因此, 通过对金融结构和体系的优化,完善融资结构体系,促进发展股权融资,增加直接融资占比。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有效发挥其市场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完善发行上市、交易和退市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交易全程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特别是注册制和退出机制将会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增加微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熟悉本地客户等优势为实体经济服务。
(四)发挥科技驱动作用,提升金融供给服务的精准性
       金融机构应借助高科技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了解、分析、掌握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不断发掘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多层次、结构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尤其要关注民生领域,发掘民生类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要求,推进金融科技在产品和服务中的创新运用,开发专业化、个性化产品,尤其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不断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便利程度。
(五)以创新为抓手,优先发展普惠金融
       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丰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项目可以有效激活实体经济活力,盘活实体经济资金链条,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金融服务行业要打破制度僵化的限制,改善金融服务机构的制度壁垒,通过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产品,缩短实体经济贷款融资审批流程与时限等,为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帮助实体经济更快捷、更迅速的获得金融资金支持。当前,商业银行应围绕客户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可行的产品要素及准入要求,立足于客户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化供给结构,优先满足符合市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及资信状况良好企业的金融需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对优质、诚信企业积极推广循环续贷模式。金融机构也要增加中小金融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选择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围绕我国实体经济,围绕县域,围绕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在内的“四农”和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加大金融创新,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五、结语
       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还要使得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既要防止总需求下滑造成的实体经济低迷,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助长债务与杠杆风险。政府要加强政策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监管部门要积极创造适应实体经济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交流,帮助金融机构塑造“以实体为本”的经营体系和管理模式,设计出一整套权衡双发利益关系的考核评价机制。实体企业也要顺应经济新形式,顺应金融改革的政策要求,加快企业的金融制度完善,主动适应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长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促进金融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不断完善金融制度,打破制度藩篱,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金融运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沈黎怡,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9(7):36-43.
[2]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精准扶小”政策顶层设计探究——基于现有扶持中小微企业若干政策的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3):35-42.                                                    
[3]徐博欢等.互联网金融伦理秩序研究[J].武汉金融,2019(5):74-76.                           
[4]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1):76-84.
[5]徐阳洋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优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37-43.              
[6]陆岷峰,徐博欢.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3):73-79.
[7]陆岷峰, 徐阳洋.关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9(4):32-41.
[8]杨亮等.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风险问题与治理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74-83.
[9]陆岷峰,徐阳洋.构建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J].济南大学学报,2019(2):137-145.
[10]季子钊等.居民杠杆率对中国经济增长及房地产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 2019(2):3-11.
[11]徐阳洋.老年投资行为轨迹特点及健康投资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 (3):35-41.
[12]周军煜等.数字化小微金融发展的战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9(2):127-134.        
[13]周军煜等.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9(2):44-49.
[14]徐博欢等.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推进民营经济更健康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3):1-9.
[15] 陆岷峰, 周军煜. 金融开放加大背景下我国外源性风险状况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9(3):19-27.
[16]徐博欢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研究[J].西南金融,2019(4):29-38.
[17]徐博欢等.金融劣根性的内涵、表现及治理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16.
[18]李保兴,张文路,自晓春,杨天明.供给侧结构改革金融支持路径──以保山为例[J].时代金融, 2018(2):119-122.
[19]孙国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供给[J].新金融评论,2017(2):70-79.             
[20]汪祖刚等.数字小微金融的优越性与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