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保障,城市中大量的退休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回归到家庭,渴望得到更多的精神关怀。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期刊发表有63%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空虚,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正凸显了当代老年人强烈的精神诉求,体现了文化养老相较于传统的物质养老而言,能给予老年人精神关怀的突出优势。“文化养老让老年群体从养老到享老”,是2020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养老的热点话题。城市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能够在满足老年人对家庭的情感需要的同时,将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搭建在人民群众的家门口。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易于接受的养老方式,社区文化养老的服务工作切实关系着老年群体的乐龄生活。
一、期刊发表弥补“孝养”文化和“自助”观念的缺失
家庭代际养老主要依托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而扎根,“孝养”文化期刊发表是指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根本理念,提倡对老年人实现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的双重供养,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乐;“自助”观念是指老年人要具备自我保障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乐享老龄生活。“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言表明家庭养老仍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础、最稳固、老年人最倾向的养老方式之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国人对“孝”的外在约束和内在道德意识都在逐步弱化,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都需要国民心中厚植“孝养”观念。社区作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展文化养老活动,可以有效分担家庭养老压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逐渐将“自助”意识扎根于老年人的心中,这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二、期刊发表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
城市中退休老年人群体相对较多,退休金可以保障他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大多数老人退休后往往会帮助子女分担孙辈的照护义务,家庭琐事占用了他们较多的闲暇时间,致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如今的老龄群体是具有新观念的新时代老年人,他们渴望与时代接轨,更倾向于追求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社区作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更应做好文化养老的相关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内外的文化期刊发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
三、期刊发表充分应用城市社区文化养老设施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51.1万个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和设施、29.1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高达100%。期刊发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综合服务设施在城市社区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各类养老机构与设施的数量也在持续上升,城市社区开展文化养老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了良好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从休闲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到城市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到处充斥着老年群体文化活跃的氛围,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自觉发挥出文化养老主体的参与意识,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开展着文化活动。目前,社区主要以娱乐老年人的身心为宗旨,开展文娱、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养老活动。城市社区内的合唱团、舞蹈团、书画组、象棋组、太极队等文化团体发展之势十分蓬勃,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已初具规模,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