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地与整地
要想保证牧草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在播种前必须科学选地。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牧草对立地条件有差异化论文发表要求,因此在实际选地时,应结合种植牧草的品种及其生物特性挑选适宜的土地。在选地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有2个:①土壤的pH值。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应当与土壤的酸碱度一致,例如皇竹草适宜生活在弱碱性土壤环境中,而黑麦草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在弱酸性、弱碱性以及轻度盐渍化土地中均可正常生长。提前开展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工作,然后选择能够适合该环境的牧草品种,才能提高牧草产量与质量。②地块表面尽量平整。低洼地块由于容易形成积水,导致牧草根部腐烂,因此不宜作为牧草的种植地。同时,种植地还应当有一定坡度,这样在降雨后有利于雨水排出。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因素外,光照条件、空气流通等均是选地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在科学选地的基础上,还要对确定种植牧草的地块进行简单的处理,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可以使用旋耕机进行地面翻垦,深度一般在30cm左右,翻垦过程中需要将田间杂草清理干净,同时清理一些不利于播种的石块、树根等杂物。深翻地块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效果和蓄水能力,为草种撒播后的顺利发芽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如果该地块此前暴发过病虫害,通过紫外线照射以及喷施除虫剂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达到杀菌、灭虫效果,降低了后期牧草发生严重病虫害的概率。
二、准备苗床
精心准备苗床,可以显著提高草种的发芽率,是提高牧草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种植地深耕处理后,准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以撒施的方式均匀施肥。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决定施肥量,通常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施肥500~600kg/亩(1亩≈666.7m2),如果立地条件较差可适当增加肥料用量。施肥以后进行1次灌溉,不宜使用漫灌方式,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肥料养分的渗透。尽量选择喷灌方式,保证地面呈湿润状态即可。如果是平地种植,苗床内应当设置水渠,方便日后引水灌溉或排出积水。水渠宽度在30cm左右,每间隔10m设置一条水渠;如果是坡地种植,只在苗床两侧设置水渠即可。苗床准备工作通常于牧草播种前1周完成,此时土壤松软度、透气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最优,为播种草种及萌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选择草种
科学选用草种也是牧草种植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在选择草种时应坚持两个论文发表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保证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本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相契合,才能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既可以减轻后期牧场管理压力,又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②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养殖牲畜的品种、牲畜的采食特点决定种植何种类型、哪一品种的牧草。以肉羊、肉牛养殖为例,可选择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播种量为2.0~2.5kg/亩;一年生黑麦草,播种量为2.4~3.0kg/亩;苇状羊茅草,播种量为1.8~2.2kg/亩;紫花苜蓿,播种量为1.0~1.5kg/亩;燕麦草,播种量为3.5~4.5kg/亩。除了单播牧草外,也可以尝试将两种及以上的牧草进行混播,对于海拔在1000m以上的牧场,可选择多年生黑麦草(0.8kg/亩)与白三叶(0.2kg/亩)、鸡脚草(0.5kg/亩)混播,总的用种量为1.5kg/亩;对于海拔在1000m以下的牧场,可以选择苇状羊茅(1.2kg/亩)与雀稗草(0.4kg/亩)、菊苣草(0.2kg/亩)混播,总用种量为1.8kg/
亩。
四、种子预处理
在科学确定草种与用种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选用的草种进行预处理,不仅可以筛选出干瘪、空鼓的种子,提高种子发芽率,还能降低播种以后病虫害的发生率,保证牧草茁壮生长。牧草种子的预处理流程为:选择干净的大型容器,向容器内加入适量温水,将准备好的牧草种子倒入容器内,使用木棒轻轻搅动,然后静置。豆科牧草种子浸泡12h,禾本科牧草种子需要浸泡24h。浸种完毕后,将清水倒掉,选择一处阴凉、干净的场地,将牧草种子均匀摊开晾置,每隔2h翻动1次,观察到种皮干燥后即可收集起来准备播种。对于豆科硬粒种子,为了帮助种子顺利萌发,还可以选择石碾拌粗沙擦破种皮,或者用木板、石块等搓擦种子,观察到种子表面粗糙起毛后即可停止,通过破坏坚硬的外壳,提高牧草发芽率。酸处理也是近年来牧草种子预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常是选择低浓度(3%~5%)的稀硫酸或稀盐酸作为处理溶液,然后将待处理的牧草种子加入到酸性溶液中,使用干净的玻璃棒不断搅拌,等到种皮表面有轻微裂纹后,将种子去除并使用清水反复冲洗几次,然后适当晾晒后即可正常播种。
另外,如果是新垦土地首次种植豆科牧草,或者是在干旱、盐碱地上种植豆科牧草,为保证种植效果,需要采取接种根瘤菌的方式处理。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3种方式:①干瘤法。将处于盛花期的豆科牧草连根拔起,使用剪刀将其根部剪下,放置于清水中冲洗干净后,捞出根系并放到阴凉、通风处晾置,等到根系干燥后,使用粉碎机将其磨成粉末,然后在播种前使用粉末拌种。②鲜瘤法。将盛花期的豆科牧草连根拔起,剪取其根部,直接研碎后加入清水稀释。另选一部分泥土进行高温蒸煮,然后将放凉后的泥土与稀释液混合搅拌,在25℃环境下培养3d,再用泥土拌种、播种。③根瘤菌剂拌种。选择根瘤菌剂,按照说明书与牧草种子充分搅拌,一般每5g药剂科拌制1kg牧草种子。经过根瘤菌接种处理后,可以显著增加牧草根瘤数量,提高其固氮能力,进一步提升牧草的营养价值。
五、播种
根据草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播种方式也有差异。如果是收割草地,上季度收割时产生的牧草碎屑,腐烂后重新融入到土壤中,相当于为土壤提供了肥料、补充了养分,因此可以提供有利于牧草生长的理想条件。以黑麦草论文发表为例,可以在每年的4月上旬,气温回升后进行播种。由于播种前的整地环节已经采取了补充有机肥和灌溉的措施,因此播种时以及播种一段时间后,均不需要再次施肥和灌溉。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春旱现象,为保证牧草种子顺利萌发也需要适时浇水。如果是放牧草地,特别是常年放牧的草地,可能会存在土层较薄、土质较差以及表层土板结的情况。在这种草地上播种时应采用混合播种模式,避免出现整片草地都长不出牧草的情况。播种时间也选择在4、5月份,但是要注意播种深度的控制,播种太深可能会导致牧草无法正常长出。如果是豆科牧草,播种深度不得超过2cm,如果是禾本科牧草,播种深度不得超过5cm。另外,土壤较为湿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浅薄;反之,可以适当深播。
六、田间管理
牧草播种大概2周后会顺利发芽,在长至3~4片叶时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首先是及时追施苗肥。氮元素可以促进牧草叶的生长,使叶浓绿,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加快牧草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追肥可以选用尿素,按照6~8kg/亩的量撒播肥料,并根据土壤湿润情况进行灌溉,提高肥料利用率。如果是禾本科与豆科混播草地,可以选择氮磷钾复合肥,对提升牧草质量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观察草场上牧草的生长情况,如果存在局部种子未发芽的情况,需要及时补种。另外,多年生牧草需要在苗期进行灭杂处理,在杂草尚未结籽前处理掉。最后,根据往年本地牧草种植管理经验,掌握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牧草种植期间病虫害的发生。
以黑麦草为例,常见的病害是纹枯病。在建立苗床时可以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并且保证草场排灌条件良好,避免雨季出现积水,保证根部呼吸通常,可以有效预防纹枯病的发生。该病集中发生在降雨较多的7、8月份,因此进入雨季后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现草场内牧草患病,立即用药治理。通常选用15%的烯唑醇2000倍液,或者是25%的敌力脱1400倍液进行喷施治理,隔天用药1次,连续1周即可见效。
相关热词搜索:畜牧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