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就中国而言,在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陀螺就已经出现,中国各族人民通过陀螺来进行祈福、玩乐等活动。在我国两湖、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陀螺更是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此悠久的历史,在扎根民间娱乐生活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厚的艺术论文发表文化底蕴支撑着其经久不衰地发展。
传统的木制陀螺形式多样,技术纯熟,五彩缤纷,内容丰富,趣味浓厚,风格朴实,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陀螺的制作一般选用硬木,其特点坚硬厚实、纹理细密、耐磨抗虫,例如枣木、樟木、龙眼木等都是制作陀螺的极佳材料。然后用手工或者车床将木料打磨成上圆下尖的旋木,再将其磨光、侵油、抛光、打蜡等,最后在陀螺尖打孔镶嵌上和合适的圆珠,经过这数道工序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陀螺。在制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在旋木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喜好添加波浪、螺旋、镂空等各种纹理,整体样式在保持陀螺形状对称和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创造力,层次分明、细腻匀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自然的文化论文发表底蕴。
在一些用于祭祀、节庆的传统陀螺上往往还会画上对应的纹样图案以示庄重或者喜庆。其样式往往饱满而又充满寓意,技法娴熟,在圆润光滑的表面表现出的内容生动而自然,令人惊叹。体现出一些少数民族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态度。
在色彩的使用上,由于陀螺旋转时的速度很快,而图像由视神经传到大脑偏慢,造成了视觉上的时差,景象重叠,所以由一些简单的黑色条纹组成花纹的陀螺旋转后反而也会变成美丽彩色图案。在使用对比度高的颜色时也往往在整条圆环中使用同一种颜色,防止各种颜色叠加后形成灰色。所以陀螺的颜色往往鲜艳亮眼却又层次分明,一环接一环。从传统陀螺的工艺、内容、色彩以及艺术风格看,丝毫感觉不到低沉凄凉的情调,都是包含着乐观和自信、幸福和祥瑞、平安和富贵、长寿和美满的吉祥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