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提升博士后培养论文发表质量为目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一)在赓续奋斗传承中树立博士后精神

以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如果说精神是人立国强的基础,那么精神谱系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与灵魂。在精神谱系中,每一个节点都是经过时代洗礼、历史检验的精髓传承。博士后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群体,也同样需要树立一股革命加拼命的顽强精神。一代又一代博士后在努力拼搏中,体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形成了自身群体的精神谱系,其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创新”。在“十四五”规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内容中明确提出“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博士后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关键词”。35年间,中国博士后制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众多高水平创新成果,有探寻蜘蛛哺乳发现之旅的陈占起,有研发克隆猴细胞“去核”关键技术的刘真,有为控制艾滋病、新冠肺炎做出卓越贡献的吴尊友等,正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博士后力量。二是“求知”。30岁刚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正是对人生充满向往、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求知阶段,他们干劲十足、思维活跃、学习接受能力极强,他们需要的是没有“束缚”继续探索的平台和机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设置的初衷就是为这样充满希望的群体提供自主选题尽情探索的舞台。一个个杰出的成果、一串串闪亮的数字,都证明了“求知”是对创新最好的诠释和证明,是对博士后身份最好的解读和认同。三是“奉献”。从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到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博士后们,再到夜以继日拼搏在一线的北斗导航博士后团队,他们勇担重担,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既要从中学习、领悟、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也要感悟、凝练、发掘新的精神精髓。在总结博士后重要成果、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提炼宣传博士后精神,让这支年轻、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壮大、传承。

(二)在感悟思想伟力中深植发展意识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领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性。中国博士后发展史就是一部以理念为先导、制度为引领,不懈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1985年,经李政道先生倡议、邓小平同志决策,因改革而生、为创新而兴的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1985年到1987年是博士后制度的创立时期,建立了博士后管理机构,设立了科研流动站,构筑了制度的基本框架。1988年到1997年是博士后制度的探索时期,成立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建立流动站审批制度,批准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基金资助工作。1998年到2014年属于发展时期,结合实际修订了博士后管理规定,印发了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组织开展博士后学术交流和科技服务工作。2015年至今属于新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人社部出台相应文件提出具体要求。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实施了“博新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博士后基金建立了覆盖进站前、在站期间、出站后的全链条资助体系,各省也出台了“超级博士后”“万名博士后聚集计划”“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冲破思维桎梏,打破管理常规,不拘一格物色、培养、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充分调研博士后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施策。

(三)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汇聚社会力量

       1990年在设立博士后基金管理机构时,李政道先生建议将原定的国家博士后基金管理委员会改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目的就是希望汇聚国际国内的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中国博士后事业的发展。35年间,国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科研院所配套经费逐年攀升。在社会各方支持下的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相继建立。博士后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一大批博士后活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通过组织一场场学术前沿论坛,博士后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找准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意见》指出,鼓励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博士后奖励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搭建博士后交流平台,支持社会组织为博士后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提供服务。汇聚社会力量形成中国博士后发展合力依旧任重道远,通过党史教育学习,需要进一步梳理思路,拓展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平台展现博士后辉煌成果和感人事迹,提高博士后群体影响力,探索发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优势,引导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博士后事业再上新台阶。

 


相关热词搜索:党史 学习 教育 博士后 培养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提升博士后培养论文发表质量为目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一)在赓续奋斗传承中树立博士后精神

以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如果说精神是人立国强的基础,那么精神谱系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与灵魂。在精神谱系中,每一个节点都是经过时代洗礼、历史检验的精髓传承。博士后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群体,也同样需要树立一股革命加拼命的顽强精神。一代又一代博士后在努力拼搏中,体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形成了自身群体的精神谱系,其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创新”。在“十四五”规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内容中明确提出“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博士后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关键词”。35年间,中国博士后制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众多高水平创新成果,有探寻蜘蛛哺乳发现之旅的陈占起,有研发克隆猴细胞“去核”关键技术的刘真,有为控制艾滋病、新冠肺炎做出卓越贡献的吴尊友等,正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博士后力量。二是“求知”。30岁刚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正是对人生充满向往、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求知阶段,他们干劲十足、思维活跃、学习接受能力极强,他们需要的是没有“束缚”继续探索的平台和机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设置的初衷就是为这样充满希望的群体提供自主选题尽情探索的舞台。一个个杰出的成果、一串串闪亮的数字,都证明了“求知”是对创新最好的诠释和证明,是对博士后身份最好的解读和认同。三是“奉献”。从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到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博士后们,再到夜以继日拼搏在一线的北斗导航博士后团队,他们勇担重担,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既要从中学习、领悟、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也要感悟、凝练、发掘新的精神精髓。在总结博士后重要成果、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提炼宣传博士后精神,让这支年轻、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壮大、传承。

(二)在感悟思想伟力中深植发展意识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领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性。中国博士后发展史就是一部以理念为先导、制度为引领,不懈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1985年,经李政道先生倡议、邓小平同志决策,因改革而生、为创新而兴的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1985年到1987年是博士后制度的创立时期,建立了博士后管理机构,设立了科研流动站,构筑了制度的基本框架。1988年到1997年是博士后制度的探索时期,成立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建立流动站审批制度,批准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基金资助工作。1998年到2014年属于发展时期,结合实际修订了博士后管理规定,印发了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组织开展博士后学术交流和科技服务工作。2015年至今属于新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人社部出台相应文件提出具体要求。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实施了“博新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博士后基金建立了覆盖进站前、在站期间、出站后的全链条资助体系,各省也出台了“超级博士后”“万名博士后聚集计划”“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冲破思维桎梏,打破管理常规,不拘一格物色、培养、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充分调研博士后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施策。

(三)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汇聚社会力量

       1990年在设立博士后基金管理机构时,李政道先生建议将原定的国家博士后基金管理委员会改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目的就是希望汇聚国际国内的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中国博士后事业的发展。35年间,国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科研院所配套经费逐年攀升。在社会各方支持下的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相继建立。博士后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一大批博士后活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通过组织一场场学术前沿论坛,博士后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找准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意见》指出,鼓励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博士后奖励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搭建博士后交流平台,支持社会组织为博士后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提供服务。汇聚社会力量形成中国博士后发展合力依旧任重道远,通过党史教育学习,需要进一步梳理思路,拓展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平台展现博士后辉煌成果和感人事迹,提高博士后群体影响力,探索发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优势,引导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博士后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