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都有非常鲜明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寓言的行文逻辑、思想内涵和论文发表教学价值。
一、寓言的论文发表含义和构成要素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寓言。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就开始通过寓言的形式阐发主张、说明道理。“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尼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晋代郭象在
《庄子注》中解释:“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寄寓”是寓言的本质特征。寓言中的故事是作者阐发道理或主张的凭借,因此往往带有一种道德教化的意味。
寓言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故事,二是寄寓的道理或教训。寓言的故事情节一般简短精炼,寓言作者借助不同的角色,用虚构的故事把抽象的概念或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表达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因此,寓言中主人公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人类社会,“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宽宏大量和豺狼的残暴,其实都是在借此比喻人”,论文发表如《坐井观天》中通过“青蛙”这一反面角色讽刺眼界狭窄和学识肤浅的人等。此外,寓言还有劝诫的作用,《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淳于髡,就非常擅长用寓言劝谏齐王。
从故事结构来看,有的寓言只有情节,有的寓言在故事结尾点明寓意,还有的寓言在故事后附加解释。如《韩非子》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结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一句,就是在解释买盾者“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一说法不成立的原因。
二、论文发表寓言的表现手法
寓言“寓意于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故事情节要高度精炼,角色要性格鲜明。因此寓言中常用拟人、夸张等手法,选取典型情节,使寓意更加凸显。
1.拟人化手法
“把社会的人性体现在动植物、无生物的自然特性之中,这是塑造拟人化寓言人物形象最关键的一着。”当寓言形象的自然属性与人性结合后,就可以通过它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举止来映射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如《狐假虎威》中,编造谎言的狐狸代表着欺诈百姓的奸臣,信以为真的老虎代表着凶狠无知的统治者,被吓跑的百兽则代表着受压迫的人民群众。这样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自发地联想起社会中的人和事,体会作者的用意,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
2.夸张和想象
寓言中经常会夸大角色的某个特点或想象一些情节,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体型硕大,变化无穷;《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极端固执,“宁信度,无自信也”;《薛谭学讴》中的秦青,抚节悲歌时“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些在形态、性格或行为上的夸张和想象,或巧妙奇特,呈现出现实世界难易看到的场景;或犀利尖锐,幽默滑稽中尽显讽刺意味。寓言中的夸张和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虽然神奇荒谬,但并不怪诞,反而让寓言形象更加鲜明,教化意义更加深刻。
3.选取典型细节
不同于童话中对故事情节的细腻描绘和渲染铺垫,寓言往往选取典型细节,用简练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角色性格。如《掩耳盗铃》通过盗铃者“欲负而走”、“恐人闻之”的内心活动,刻画出做贼心虚、自欺欺人的人物形象;
论文发表《滥竽充数》通过吹竽人前后遭遇的变化,告诉人们做事要诚实本分,不要投机取巧、蒙混欺骗的道理。这些对故事和角色典型细节的刻画,辞约义丰,是理解寓言的关键。
三、寓言的论文发表教学价值
结合寓言的文体特征和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寓言的教学论文发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受语言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寓言的用语简洁生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汉语文字的魅力,寥寥数语就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一个鲜明的形象。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中,可以感受汉语的凝练之美,体会一词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准恰切。而且故事本身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学习寓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2.体会写作手法,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品读寓言中精彩传神的语言,学生可以感受典型细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学到一些具体的方法,也可以认识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通过文本深刻体会其使用效果和写作技巧。有些寓言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塑造的角色也已深入人心,学习这些寓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为文章写作积累有用的素材。
3.体悟人生智慧,陶冶精神世界。寓言在智慧启迪、道德教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寓言中的角色是人类社会的映射,学习寓言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面貌,丰富人生阅历。同时,寓言中的哲理和教训,也教人学会辨别善恶美丑,懂得诚实向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寓言短小易懂,读起来活泼有趣,在品格教育、思想启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