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寓言教学时,要遵循寓言的文体特征,结合具体选文的特点,依据发表论文学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一、发表论文抓好故事主体
故事是寓言的主体。统编教材选入的白话寓言,情节丰富、语言生动,通过对话、心理或过程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为理解寓意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在发表论文教学中要以故事为核心,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抓住关键细节反复体会。
如课文《陶罐和铁罐》中有大量精彩的对话描写:“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这些对话生动传神,凸显出陶罐谦和有礼、铁罐蛮横自大的性格特征,读好这些对话是理解寓意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表演等方式,读懂对话内容,读出对话情感和人物性格。
再如《揠苗助长》中有许多对农夫心理和动作的描写,“天天到田边去看”、“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急忙跑到田里”等,表现出农夫急切盼望禾苗长高的心情。要抓住这些语句仔细体会人物内心,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农夫有了这样的愿望,才出现了“拔苗”的行为和“苗枯”的结果。明白了前因后果,也就明白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二、发表论文处理好课文与原文的关系
统编教材对寓言选文有不同程度的改写,所以在发表论文教学时要参照原文,通过对比发现课文的文本特点,适当补充细节背景,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寓意。尤其是先秦寓言,诸子百家风格迥异,可以联系文章出处和具体派别,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扩展教学视野。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著作,也是浪漫主义寓言的代表。《列子》中的寓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哲学思想。刘向在《列子序录》中说“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歧路亡羊》就是“主正贵虚”这一主导思想的体现。另一类是表现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科学色彩。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选入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先秦时期,人们崇拜巫术,对自然现象有很多迷信,《两小儿辩日》则体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和探索。文章中两小儿对日近日远的辩论是古人思考过程的反映,而“孔子不能决”则说明这一问题在当时还没有定论。虽然受到社会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但古人能从科学的角度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六年级的学生对太阳的物理性质已有一定认识,所以教学时将其可以放在人类探索世界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辩日”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还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索精神的可贵,认识到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三、关注发表论文学段特征
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以读好、讲好故事为主要任务,充分的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展开讲故事比赛,看谁讲得流利有感情,或者进行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和神态模仿得最像。比如《狐假虎威》一文,狐狸被抓住时说“你敢吃我?”这是狐狸想出逃脱办法后对老虎的质问,并且对自己的计谋胸有成竹。要读好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狐狸的心思,读的时候不仅要“扯着嗓子”产生威慑作用,还要重读“我”,以引出下文狐狸编造身份忽悠老虎的一番对话。
中年级的寓言教学要注重故事与当下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寓言的道理,形成对某件事情或某种事物的认识。发表论文比如学完《鹿腿和鹿角》,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鹿腿和鹿角究竟哪个更重要;学完《守株待兔》,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对自身学习的启示,或者怎样用这个故事劝说不用功学习的同学等。这样的情景关联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寓言和生活中的某个场景联系起来,获得切实的教益。
高年级的寓言教学要在理解故事、领悟寓意的基础上,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比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的冲突关系出发,理解“矛盾”一词的含义,进而认识生活中相抵触的言语和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与塑料制品使用,爱惜粮食与外卖浪费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上,归纳出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寓言具有独特的发表论文教学价值,“寓意于事”是寓言最鲜明的文体特征。寓言教学要抓住“故事”这一主体,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语文教材在编选寓言类选文时,主题可以更加多样,对改写的古代寓言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在学段分布上尽量均衡连贯。总之,寓言能够使儿童收获为人处事的多方面教益,小学语文学科要重视寓言教学,充分发挥寓言的道德教化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