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念转变与机制转换
推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转型,一方面应该创新管理论文发表观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要求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高效整合人力、物力等资源,提高管理成效。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其管理观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保持管理活力,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主要为本校师生提供借阅服务,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应该转向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更大范围地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机制。图书馆应当改变以往针对内部服务的管理机制,使服务范围扩大化,基于先进的图书文献资源,发挥图书馆传播与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以榆林学院绥师校区为例,为实现图书馆管理的高效化,绥师校区图书馆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进行了科学明确的分工,落实了不同主体的责任, 由各部门人员各自承担不同的文化职能,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技术。为提高管理机制的科学性,绥师校区图书馆与社会有关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打造合作化管理模式,为广大读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全面的服务。
而针对员工管理,同样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转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学习理念,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使员工管理机制能够成为推动图书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
二、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完善先进的制度建设,对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而言非常关键。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导致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懈怠,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上进心和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与工资直接挂钩,对其工作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论文发表榆林学院绥师校区为例,图书馆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表现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形成更具有竞争氛围的工作环境,使管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都能够恪尽职守,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制度建设不能模板化,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工作内容进行动态化调整,不能以模板化的工作程序限制读者的个性需求。如果管理人员对于规章制度生搬硬套,那么就容易引发与读者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双方建立信任、互动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灵活调整。
三、思想建设与队伍建设
思想建设与队伍建设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就思想建设层面而言,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服务,将读者的阅读体验放在第一位,全程为读者提供更加贴心且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以榆林学院绥师校区为例,为了使读者能够在图书馆获得良好的借阅体验,绥师图书馆从各个服务细节出发,调整了设施设备的摆放位置、书架的排列标号以及阅览室空间的构造等,充分体现了“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图书馆管理人员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工作,还应该和读者展开互动交流,便于获取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反馈信息,明确读者的各种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就队伍建设层面而言,是要通过科学的培训教育,提高管理队伍整体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从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技能出发, 针对图书馆实际情况制订培训方案,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呈现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工作面貌、良好的思想素养以及熟练的业务知识技能,树立良好的图书馆馆员形象。为提高整体队伍服务水平,图书馆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以不断壮大管理队伍。此外,管理队伍建设还要求管理人员从各个方面与读者展开密切交流,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研究读者的阅读动机以及行为,以更加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读者的需求。
四、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管理服务形式,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以及更人性化的服务。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人工,论文发表创新意识不足,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效率不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质量与效率。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一些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却没有朝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改革更新,因此无法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大力引进信息技术,开发相关的网络资源,构建起基于高校实际情况的图书管理平台,使广大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建设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必须基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从而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引导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力。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