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身综合素质有短板
一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学习潜能的发挥会受到一定限制,即使经过后期的学习努力,也难以消除这种差距,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面试过程中表现出语言、论文发表学习、实践等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文化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展现,与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差距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缩小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标准和目标的差距。
二、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没有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信心,只能选择一些要求比较低或者门槛比较低的岗位进行尝试。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因上学导致贫困的学生在大四年级即将毕业时,因未能及时就业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另外,由于基础教育文化水平差异,一些方面与周围学生存在着一定距离,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因此全盘否定自己,以上均为个人认知的偏差造成的。
三、就业指导规划不够合理
学校设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分别安排在大一和大三进行。就目前来看,所设课程的针对性不够强,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缺乏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且就业指导的内容侧重于求职面试技巧、招聘活动形式和政策法规等,就业指导以课程和讲座为主,形式单一,以至于学生的实操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缺少专业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尽管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专门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却比较少,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些毕业生持有“去心理咨询中心就是自己有病”的错误观念,导致一些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没能在第一时间咨询解决问题。论文发表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不会把求职遇到的问题跟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说,更不会寻求解决办法。当遇到的就业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就会成为负担,阻碍他们求职就业和健康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