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具有双重作用。对于“知、情、意、行”正处在发展变化中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充满了神奇与未知,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度。
一、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凭借信息量大、影响甚广、功能齐全、传递便捷、气氛自由等优点向当代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了探索新生事物的兴趣,增强了其学习和掌握网络技能的动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遇到更多新事物,开阔了认知视野,激发了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了心智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大量论文发表信息常使大学生应接不暇,集中关注的时间过短,更不用说去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大学生极易形成“弃思考、丢本质”的思维方式,误导大学生养成以“看”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网络上的超量信息还可能干扰选择,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面临选择困难时,更多的人会求助于网络,轻点鼠标,就会出现各种建议、方法和观点。而这些超载信息有时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不仅得不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混乱。
二、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生活中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与情感表达的渠道。网络生活方式的匿名性瓦解了个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各种约束和抑制。个体可以丢掉生活中的包袱,将真实的郁闷、压抑、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和宣泄,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上还可以突破年龄、性别、地位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得到毫无功利的友爱、关怀与尊重,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人际环境,满足情感方面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和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情感迷失,造成人际互动障碍。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在网络世界中倾注大量情感,容易忽视现实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会造成现实生活中情感的麻木、匮乏与冷淡,导致人情的淡漠和疏远,无法真正体验到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以及快乐。心理学家克劳特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因特网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与同学朋友的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并出现严重的压抑,甚至存在与现实世界产生脱节现象。
三、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体现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个性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网络生活的自由、开放、民主、平等、“无中心化”等特质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了独立人格的形成,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自由平台。在多元性的网络社会里,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个体可以自由地展示现实生活中隐蔽的个性,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网络生活方式的匿名性、无规范性以及游戏的丰富性可能导致大学生发生人格扭曲,进而丧失自我。对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新奇世界。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自控能力差,加之网络空间缺乏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很容易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长期以“虚拟形象”出现导致其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与参与意识逐渐弱化和丧失,进而变得情绪低落、缄默孤僻、冷漠、紧张,形成虚拟人格、封闭人格、迷惘人格、双重人格,发生人格变异,严重时会诱发网络犯罪。
四、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价值观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内容良莠不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干扰。
一方面,网络正面舆论能够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符合社会进步趋势;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网站上的垃圾信息,论文发表例如黄色、暴力、封建迷信等信息极大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误导了大学生的思想观点。第二,容易产生意识形态西化倾向。大学生长期接受网络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容易动摇正在形成之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和人生观的错位。第三,互联网的高度隐蔽性还有可能引发说谎、任性、游戏人生、道德观念弱化和淡漠等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