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危机管理意识水平
第一,必须加强提高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为危机管理水平提升构建思想保障。只有馆内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危机意识,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危机管理措施,预防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真正将危机事件掐灭在萌芽阶段。同时危机意识也是图书馆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图书馆要针对全体馆员加强危机处理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相关发表论文理论知识与技能,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具备更高水平的自救互救能力与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要面向全体馆员开展危机管理宣传工作,使馆员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现状及各类危机案例,提高馆员在思想层面上的安全意识、预防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危机敏感意识。在提升危机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危机管理文化,有助于图书馆内部凝聚力与感召力的提高,从而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全体馆员都能够自觉参与到应对危机事件的工作中,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危机预防及应对能力。
第二,要增强危机征兆敏感性。作为公共文化组织,图书馆的发展环境中潜伏着各类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引发危机事件。图书馆管理人员及全体馆员要对可能诱发危机事件的潜在因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警惕,确保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预防,一旦危机事件爆发,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另外,要对危机事件发生征兆予以重视。但是,危机事件征兆往往具有隐蔽性与潜在性特点,图书馆全体馆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征兆充分重视,并了解不同征兆预示的危机事件类型及相应后果。
二、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
图书馆内部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有利于提升危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发表论文专业性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危机管理部门需要负责信息搜集分析、危机预测、危机管理战略制定等工作,并在图书馆运营过程中开展危机监测与防范、危机控制和处理、危机恢复重建等工作,保障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长期发展,提高图书馆的安全性。在日常工作中,危机管理部门要加强馆内危机宣传和警示教育工作,并定期组织灾害应对模拟演练,增强全体馆员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危机管理部门要对全体部门进行统筹指挥,并负责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各图书馆应基于自身情况组建相应的危机管理部门,具体组建形式也可以根据图书馆规模及潜在危机事件发生概率等因素灵活确定,可以在其所处地区建立协作互助的区域性危机管理组织,集合行业力量共同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对于小型图书馆而言,因各方面资源有限,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具有较高难度,因此可以采取以人员替代部门的思路,即每个部门内部均指派专门人员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并由图书馆行政部门进行统筹安排。
三、制定并落实危机管理制度
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提升图书馆馆内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也是正常开展业务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确保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应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图书馆制度建设,在管理制度中增添危机管理机制及相关内容,将危机管理上升至制度层面,推动当代图书馆危机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危机管理。第一,完善危机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制,有效提高图书馆危机管理能力。基于《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应对法》,各图书馆要制定与自身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第二,完善馆内评估监督机制。评估监督机制的建立与执行,能够对图书馆日常工作从内部、外部两个角度进行监督,降低发生危机事件的风险。内部监督主要采取读者反馈、业务总结、设备监控等方式,外部监督则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图书馆协会等机构负责。馆内危机管理部门定期搜集分析并判断潜在危机信息,评估图书馆的运营状态。第三,完善馆内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图书馆内部往往设有数个工作部门,且需要经常和其他机构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因此,完善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有利于图书馆高效协调内外信息资源,确保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调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和外界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实时公布危机事件发生状况和处理进度,防止恐慌蔓延,表明图书馆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积极态度,最大化地降低危机事件对图书馆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