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影响发表论文分析

一、传统“家”文化的影响

       从“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家庭本位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居家养老也是我国社会几千年来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影响力大体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完整性

       家庭成员认为家庭应该是完整和睦的。表现为在情感中重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家庭成员的减少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团圆期待值。“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从古至今,家庭团圆是人们常年不变的愿望与追求,因此人们往往很难接受将老年人从家庭转移到机构的养老方式。因此,持有家庭完整性传统文化观念的家庭更亲赖于日常居家参与社区活动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

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影响发表论文分析

2.家庭信任感

       信任是影响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家”文化中,和谐稳定的家庭成员往往对家庭具有高度的信任感,从而对社会的信任感也较高,于是家庭信任感对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然而对机构与社区养老的特殊信任与普遍的社会信任又有所不同,老年人及子女往往会将机构或社区提供的服务与家庭的行为、条件作比较,这就将家庭信任与机构或社区养老置于对立面,家庭信任度高对机构或社区养老接纳的概率呈现出负面影响。

3.家庭适应感

       这种适应感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与心理依赖上,老年人往往呈现出一种“念旧”情怀,对于过去一直相处的空间、物品、日常生活方式甚至于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表示出极大的依赖性。反之,当老年人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生活习惯等发生变化,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家庭适应感使得老年人对于传统居家养老以外的形式具有较大的排斥感与反抗性。

二、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发表论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与重要内容,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巩固创新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上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孝”文化的正向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备受推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其思想内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的助力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发表论文理解。一是“善事父母”,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居家养老常常难以实现,“善事父母”者将另谋出路,以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等方式为依托来尽孝。二是敬与爱,孝不仅表现在赡养上,其灵魂是敬。敬与爱鼓励子女用心赡养父母,对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助力与支持。三是道德教育,孝不仅是孝顺恭敬,更有人性中的仁与善,以谦逊温和的态度、规范的言行举止影响人的品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尚。

2.“孝”文化的负向影响

       “孝”文化对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其衍生的“养儿防老”等陈旧观念与狭义孝道上。这里狭义孝道要求子女按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标准来赡养父母、包含愚孝以及一些违背现今生活常理的孝行思想。被“养儿防老”与狭义孝道束缚的老年人笃信传统居家养老与子女亲力亲为,将倡导其他养老方式的年轻一代视为“不孝子女”。另一方面,部分被狭义孝道束缚的年轻人在个人发展、社会价值实现与尽孝之间徘徊,往往顾此失彼。

三、传统文化中老年生活写照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精神产物,侧面反映了相应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倾向。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老年生活多有描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做奉献,焕发余热志未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现了即使进入老年,也要继续保持朝气发挥余热的生活态度;“清心知足天伦叙,一切价值在此间”“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描绘了一幅幅与家人在一起寻常而幸福的生活;“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描述了老年人生活的平静、规律与怡然自得;“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书写了进入暮年对于老、病、愁的无奈与悲凉。在这些诗歌、俗语、典故的传承中,延续了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向往与选择,由内而外影响着人们的养老服务需求。壮心未已、乐享天伦、豁达随意、悲老愁病等皆有对应,首先,壮心未已型,身体康健、心有余力的老年人对于人力资源短缺的养老服务是一大助力;二是乐享天伦型,这类家庭和群体对居家养老具有难以撼动的偏执,如何减少养老过程对家庭的依赖且保持家庭成员亲密频繁的互动将是机构养老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三是豁达随意型,这类群体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都应将文化生活作为核心发表论文,使得老年人从精神层面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圈子,获得美好生活;四是悲老愁病型,普遍特点是心理脆弱、或有病痛缠身,对于年岁增长、身体机能弱化、病痛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引起心理的无奈与伤感,相对应的身心健康是服务这类老年群体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影响发表论文分析

四、传统消费观的影响

       在2021年开展的广西养老现状调查中显示,老年人对于收费养老项目的选择率仅有8.23%,养老服务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成为影响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观是在社会发展积淀中形成的,而我国居民主流消费观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经济思想影响。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董仲舒“黜奢崇俭”的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成为消费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学者大家们将节俭视为修身养性、治国安家之法宝,它代表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主观态度。在这种价值文化观念的熏陶下,老年人面临机构养老、上门服务、智能穿戴与智慧辅助等各类养老服务时总会精打细算,本着节俭的法则能省则省,回绝效率更高、专业性更强、体感更佳的各类养老“消费”。其次,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传统商业经济的缓慢发展、长期的生产资料缺乏等形成了社会普遍的“保守型”消费观念,追求温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理想,老年人在完成基本生活开支后,不愿意再在其他方面消费。另外,在“传宗接代”等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为下一代活着”的家庭思想较为突出,人们更愿意将个人储蓄或家庭财富进行代际传承,因此养老行业的市场始终难以进入理想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发表论文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影响发表论文分析

一、传统“家”文化的影响

       从“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家庭本位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居家养老也是我国社会几千年来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影响力大体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完整性

       家庭成员认为家庭应该是完整和睦的。表现为在情感中重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家庭成员的减少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团圆期待值。“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从古至今,家庭团圆是人们常年不变的愿望与追求,因此人们往往很难接受将老年人从家庭转移到机构的养老方式。因此,持有家庭完整性传统文化观念的家庭更亲赖于日常居家参与社区活动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

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影响发表论文分析

2.家庭信任感

       信任是影响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家”文化中,和谐稳定的家庭成员往往对家庭具有高度的信任感,从而对社会的信任感也较高,于是家庭信任感对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然而对机构与社区养老的特殊信任与普遍的社会信任又有所不同,老年人及子女往往会将机构或社区提供的服务与家庭的行为、条件作比较,这就将家庭信任与机构或社区养老置于对立面,家庭信任度高对机构或社区养老接纳的概率呈现出负面影响。

3.家庭适应感

       这种适应感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与心理依赖上,老年人往往呈现出一种“念旧”情怀,对于过去一直相处的空间、物品、日常生活方式甚至于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表示出极大的依赖性。反之,当老年人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生活习惯等发生变化,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家庭适应感使得老年人对于传统居家养老以外的形式具有较大的排斥感与反抗性。

二、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发表论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与重要内容,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巩固创新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上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孝”文化的正向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备受推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其思想内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的助力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发表论文理解。一是“善事父母”,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居家养老常常难以实现,“善事父母”者将另谋出路,以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等方式为依托来尽孝。二是敬与爱,孝不仅表现在赡养上,其灵魂是敬。敬与爱鼓励子女用心赡养父母,对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助力与支持。三是道德教育,孝不仅是孝顺恭敬,更有人性中的仁与善,以谦逊温和的态度、规范的言行举止影响人的品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尚。

2.“孝”文化的负向影响

       “孝”文化对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其衍生的“养儿防老”等陈旧观念与狭义孝道上。这里狭义孝道要求子女按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标准来赡养父母、包含愚孝以及一些违背现今生活常理的孝行思想。被“养儿防老”与狭义孝道束缚的老年人笃信传统居家养老与子女亲力亲为,将倡导其他养老方式的年轻一代视为“不孝子女”。另一方面,部分被狭义孝道束缚的年轻人在个人发展、社会价值实现与尽孝之间徘徊,往往顾此失彼。

三、传统文化中老年生活写照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精神产物,侧面反映了相应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倾向。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老年生活多有描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做奉献,焕发余热志未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现了即使进入老年,也要继续保持朝气发挥余热的生活态度;“清心知足天伦叙,一切价值在此间”“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描绘了一幅幅与家人在一起寻常而幸福的生活;“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描述了老年人生活的平静、规律与怡然自得;“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书写了进入暮年对于老、病、愁的无奈与悲凉。在这些诗歌、俗语、典故的传承中,延续了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向往与选择,由内而外影响着人们的养老服务需求。壮心未已、乐享天伦、豁达随意、悲老愁病等皆有对应,首先,壮心未已型,身体康健、心有余力的老年人对于人力资源短缺的养老服务是一大助力;二是乐享天伦型,这类家庭和群体对居家养老具有难以撼动的偏执,如何减少养老过程对家庭的依赖且保持家庭成员亲密频繁的互动将是机构养老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三是豁达随意型,这类群体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都应将文化生活作为核心发表论文,使得老年人从精神层面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圈子,获得美好生活;四是悲老愁病型,普遍特点是心理脆弱、或有病痛缠身,对于年岁增长、身体机能弱化、病痛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引起心理的无奈与伤感,相对应的身心健康是服务这类老年群体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影响发表论文分析

四、传统消费观的影响

       在2021年开展的广西养老现状调查中显示,老年人对于收费养老项目的选择率仅有8.23%,养老服务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成为影响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观是在社会发展积淀中形成的,而我国居民主流消费观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经济思想影响。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董仲舒“黜奢崇俭”的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成为消费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学者大家们将节俭视为修身养性、治国安家之法宝,它代表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主观态度。在这种价值文化观念的熏陶下,老年人面临机构养老、上门服务、智能穿戴与智慧辅助等各类养老服务时总会精打细算,本着节俭的法则能省则省,回绝效率更高、专业性更强、体感更佳的各类养老“消费”。其次,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传统商业经济的缓慢发展、长期的生产资料缺乏等形成了社会普遍的“保守型”消费观念,追求温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理想,老年人在完成基本生活开支后,不愿意再在其他方面消费。另外,在“传宗接代”等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为下一代活着”的家庭思想较为突出,人们更愿意将个人储蓄或家庭财富进行代际传承,因此养老行业的市场始终难以进入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