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上文对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分析发现,这些文化元素当中一部分对于发展多层次融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一部分具有抑制性或者反作用,同一元素中也可能同时存在正向与反向影响。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未经现代社会更新升级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成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动力。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引导,构建美好社会环境
通过上文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梳理发现,家文化与孝文化对于家庭承担老年人赡养责任具有极高的支持度,但多层次养老体系的发展中除居家养老以外的其他方式却囿于“养儿防老”、狭义孝道的陈旧思想与“节俭”的保守型消费观念。这就启示我们:一要重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教育,强化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向上向善的思想追求;二要加强文化的研究发展与教育,让传统文化“活化”前进,使之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民生活习性和精神内涵;三要发表论文创新传统文化传播与表现形式,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广西地区拥有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等众多特色民族节日与传统,可结合民情民俗实施多样化、全方位、有导向的文化工程。
二、着力创新供给机制,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通过对传统文化各因子的影响作用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家文化、孝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呈现出对居家养老的明确支持,和对其他养老方式的弱支持或不支持,而当前机构养老条件与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又进一步弱化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选择动力。因此,要完善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除了开展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引导外,还应加强社区、机构的改革优化。一方面,养老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可充分借助传统文化力量,凝练文化内涵,形成品牌吸引力,进而影响老年人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与留宿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监测与科学干预,辅助老年人及时调整平衡,制定入住适应期特别方案,确保老年人平稳过渡;再者,可通过增设环境个性化定制、家庭场景迁移等技术与服务,来弥补老年人由于家文化缺失的消极影响;最后,在当前空床率较高的状况下,优先考虑将有限的发展资金投入到现有机构、社区的条件改善中,当空床率下降至一定水平后,再逐步开展扩大养老床位数的机构兴建或扩建。
三、加快社区建设与发展,助力完善区域化养老方案
当前,我国正着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是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个人或家庭的集合,其中的群体在生活、心理、发表论文文化等各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与共同性。从地域范围来看,社区是居家养老最便捷的依托;从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来看,由于社区成员的关联性与共同性,老年人接受家庭所在地社区的养老服务适应性将大大提高,相对完全脱离家庭的机构养老具有很强的优势,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因此,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需进一步优化并规范社区的职能与运行机制,增强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逐步提高社区资源统筹协调的能力,以形成较高的影响力与行动力,将社区养老服务深入家庭、深入老年人心中,真正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
四、倡导科学养老消费观,全面提高政府号召力
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规模大,其中蕴藏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凡事应有度,过而不及,俭而有度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真正奉行的节俭。加强消费知识宣传,引导民众形成科学养老消费观,提倡以适度提高养老生活质量为中心,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养老消费,促进养老消费潜在需求的释放。同时,应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如试行公建民营模式,塑造服务机构的政府化、正规化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与信任感;其次,营造积极的消费环境,如实施养老产品补贴、养老机构入住补贴等,提升居民购买意向与购买力。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促进,共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五、加大老年群体关爱,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导向
文化影响触及的是心灵,关注老年群体心理状态与健康将是养老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养老方式中,社会的变迁使得代际冲突和矛盾进一步发表论文深化,与子女分开的独居或机构养老等方式中,子女照护与陪伴的缺失,都会引起老年群体心理忧郁、不安等异常。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爱,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设置老年人学习、付出与提升获得感的项目,如厨艺、收纳等;提供代际间共同活动相互交流的平台,开展“孝老”“祖孙式”等针对老年人、子女、孙辈间的娱乐活动,对于提升老年人心理满足感、幸福感具有较好作用。在这种积极引导的正向影响下,人们对养老服务的参与度将不断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发表论文